朱明壯
【摘 要】土家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愛勞動,在土家族人民勞動過程當中自然離不開山歌陪伴,土家族先民在開墾耕作、上山游獵、采摘等勞動時演唱山歌稱為勞動歌。勞動歌種類廣泛,滲透在土家族人民各種生產勞動中,研究它,對土家族文化、歷史以及風俗習慣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土家族;勞動歌;勞動生產歌;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082-01
一、勞動歌概述及分類
土家族人民勞動過程當中離不開山歌陪伴,其先民在開墾耕作、上山游獵時演唱這些山歌,其主要目的有三個:
(一)是為了驚動、驅趕山林間的猛獸飛禽,圍捕或是防止它們攻擊。
(二)這些山歌的演唱使原本單調、無聊的勞動變得充滿了樂趣,從而使勞累的身體得到舒緩。
(三)為了統一勞動步伐、節奏,協調指揮勞動。在勞動過程所演唱的各種歌曲稱之為勞動歌,勞動歌是土家人民在上山耕種、下水打魚、游獵等勞動中,或是與勞動相關所演唱各種山歌總和。
勞動歌題材較為廣泛,根據其具體勞動形式及勞動結果不同可以將其進行大致分類:栽秧歌、薅草歌、挖土鑼鼓、摘菜歌、采茶歌、打漁歌等這類是表現農事生產場景或勞動內容歌曲,稱之為勞動生產歌。這類山歌所表現勞動多為基礎農業生產活動。
砍柴歌、望牛山歌、繡花歌等這類山歌是對日常生活當中勞動場景描述,則稱之為勞動生活歌。這類山歌所描述勞動形式多為日常生活需要勞動方式。平水號子、纖夫號子、石工號子等,集體勞動時喊唱口號形成山歌形式,稱為勞動號子。
勞動山歌形式廣泛,活潑動人,或是直接表現勞動時場景、或是對勞動辛苦訴說,可能借著對勞動描寫,傳遞著其它內容,也有簡簡單單表達勞動時喜悅。
二、勞動生產歌概述及分類
勞動生產歌是指從事勞動種植、采摘、漁獵等,用于直接勞動生產時演唱山歌,種類較多,較為主要有栽秧歌、薅草歌、挖土鑼鼓、摘菜歌、采茶歌、打魚歌。
(一)栽秧歌
栽秧歌實際上就是在水稻插秧時演唱的山歌,由于土家族習慣將插秧說成栽秧,故稱為栽秧歌。最為常見栽秧歌結構一般較小,主要是多對插秧場景、周圍事物簡單描寫。
“大田栽秧哎!排對排喂,一對秧雞喲,樂息喲涼哎!”--《洪渡栽秧歌》,這是一首沿河洪渡的栽秧歌,歌曲內容極為簡單,歌詞當中提到的秧雞實際上就是生活在稻田里的一種體形與小雞大小相同的鳥。整首歌曲共有上下兩句主要就是描寫了栽秧時一個簡單場景,一塊較大水田中,一排排整整齊齊秧苗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兩只秧雞很舒服在秧苗中休息。整個場景和諧、愉悅。有些土家族人民又將栽秧歌稱為“插秧歌”。在內容上,還有些栽秧歌將人民日常生活、男女愛慕等等融入其中,使得這類歌曲多有些詼諧、幽默。
(二)薅草歌
薅草,是指不借助其它勞動工具前提下,徒手將草拔起。薅草歌是土家族人民在為稻田、苞谷地(土家人方言,稱玉米為苞谷)等農田土地鋤草時演唱民歌,形式多樣,演唱內容也比較廣泛。
“嗬!牛不抬頭吃嫩哩草,閃悠乃,嗬嘖!閃悠乃,嗬嘖!嬌不哎抬頭,看乃風流哎,閃悠乃,嗬嘖!閃悠乃,嗬嘖!” ——《沿河薅草歌》,這是演唱的一首山歌,雖然整首歌曲都沒有提到任何與薅草有關內容,但因為其歌曲是在薅草時演唱,故稱之為薅草歌。歌詞中的“閃悠乃”是悠閑、舒服的意思,“嬌”則是對年輕、未婚女子稱呼。整首山歌由兩句構成,主要意思是說“牛不抬頭,吃著嫩草,很悠閑;嬌妹只顧低頭薅草,不抬頭看風景”,后面這些襯詞則充滿了感嘆與失望。
(三)打漁歌
武陵山地區雨水充沛,土家族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具有較高水平捕魚技術,在捕魚勞動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山歌被廣為流傳下來,像這種捕魚過程中演唱的山歌,稱為打漁歌。
“天上的星多月不明嘞哈!幾朵烏云嘞哈,幾朵烏云嘞哈!地上魚多就水又渾啥!有些渣土嘞,背上背住就麻絲網哎啥,幾股索呵啊啥,幾股索呵啊啥,一池網囥倒就清嘞魚子嘞。苗條穿起提吔回家中,叫吔老婆哎,架吔起鍋哎,熬合鍋哎湯來喝哎,呀吔呀吔熬合湯來喝哎,隔壁有個就王老漢嘞啥,來舀湯奧喝啊,不哎燙腳哎,就燙手哎郎扯郎扯羅,公一碗來,婆一碗,啥!來舀湯奧喝啊,只有媳婦就無好碗嘞,執個大醬缽哎呀咿呀吔!”——《打漁歌》,這首打漁歌整體篇幅較大,內容詼諧、幽默,極具故事性,充滿了一種愉快、歡樂氣氛,是土家人民在打漁過程中所用來調劑辛勤繁重勞動生活,使原本單調、乏味勞動變歡快、愉悅。從這首山歌當中也能看出來,土家族人民有著勤勞、友愛傳統,以及幽默、詼諧性格,更深深熱愛著生活、享受著生活。
(四)摘菜歌
摘菜歌,又稱摘菜調,顧名思義是指在摘菜過程中演唱的山歌。包括武陵山區在內,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流傳著不同形式摘菜歌,較為出名如貴州遵義民歌《摘菜歌》。與之相比,武陵山區土家山歌當中的摘菜歌,更具地域性、民族性,更加真實體現武陵山區、土家人民勞動、生產、生活面貌。
參考文獻:
[1]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編撰委員會.沿河縣志[M].貴陽:貴陽人民出版社,1993:12.
[2]尹杰.土家族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