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長江
【摘 要】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是清朝時期從湖北、安徽、湖南等省流入廣東的皮黃劇種,和我國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廣東漢劇有著自己的風格與特點。主要是在唱腔音樂上,只要演員一開口或音樂聲響,就能知道這是哪個劇種,屬于哪個民族、那個地區。
【關鍵詞】饒淑樞;頭弦;提胡;大蘇鑼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083-01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三百多種。廣東漢劇就是其中之一,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是清朝時期從湖北、安徽、湖南等省流入廣東的皮黃劇種,和我國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廣東漢劇有著自己的風格與特點。縱觀全國的各個劇種,如何辨別其風格與特色?主要是在唱腔音樂上,也就是說,只要演員一開口或音樂聲響,就能知道這是哪個劇種,屬于哪個民族、那個地區。因為它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不同地區的韻律習慣,在傳達韻律這一方面,樂隊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戲曲樂隊的伴奏不僅是單純背景音樂,還可以渲染人物心理情感,通過這些伴奏將人物情緒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此外,還可以渲染舞臺氣氛,突出其主題內容。
一、伴奏特點
任何戲曲伴奏藝術,都是為“主”作“伴”。是樂隊用樂器為配合演員的表演喜、怒、哀、樂等內在情感,外在形象而演奏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音樂,它在戲曲音樂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廣東漢劇也是如此,其伴奏手法,主要是隨腔伴奏,講究“托”“保”“帶”“送”。比如“托”,指烘托,一般在唱腔進行中的關鍵處伴奏或加強力度,或逐漸加速,或展伸節奏,或配合鼓板緊催之,以加強音樂的推動性。“保”是指演員演唱的唱詞間歇和句段間歇,情語轉換之際的“填補”大小長短不同的順聲韻、隨聲腔音樂,傳統上叫“小過門”,用以補墊上演唱空缺之處,以便更好的運腔運氣,情轉意合。“帶”是指樂隊先演奏個“弦引”也就是“過門”,通過這個“過門”起到一個定腔、定板、定曲、定調的作用。“送”是指,演員唱至句落,聲氣不足,氣氛不夠,用樂隊演奏以樂帶聲,以聲代情,烘托氣氛,感染觀眾。不同的聲腔、板式,又有不同的樂器配置和伴奏技法,如西皮和二黃的伴奏,以頭弦為領奏樂器,伴奏“散板”“滾板”時用的是長弓密指,伴奏“二板”時,則以一拍兩音的節奏音型進行。“大板”主要以笛子伴奏,曲牌則以用嗩吶為主奏等。在伴奏樂器的搭配上,形成了突出主旋律音樂,突出主唱,突出主弦樂器(頭弦)的伴奏風格。在樂隊的演奏過程中根據音樂情緒和舞臺氣氛的要求,有快有慢,有強有弱,領合混奏,參差有序,互相補空,拱云托月。
二、特色樂器
廣東漢劇的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各四大件,“文場”有頭弦、提胡、揚琴、琵琶。其中頭弦、提胡都屬于特色樂器,頭弦是廣東漢劇的領奏樂器,在1940年前被稱為“吊規子”。其琴筒、琴桿皆為木制,琴弦是用鋼絲兩根,里粗外細,琴弓用的是普通馬尾弓,弓子平拉,一般只用一個把位,其音色“尖而不燥、細膩、穿透力極強”。提胡是在1932年,由漢劇老藝人饒淑樞在以廣東高胡、上海二胡為基礎,設計出弦筒增大、弦桿加長的新式胡琴,然后將設計圖紙交給汕頭蔡福記樂器店制造,并于1933年研制成功。因該胡琴琴桿是仿照小提琴式樣做的,故而取小提琴的“提”字與胡琴的“胡”字和起來,簡稱提胡。提胡以音色圓潤淳厚、清脆華麗,深受大家喜愛。
“武場”有司鼓、小鑼、大撥、大蘇鑼(又稱“銅鑼”)。其中大蘇鑼是特色樂器,其音色柔和、深沉肅穆、伴奏較為緩慢、平穩。還有“號頭”屬于吹管類,俗稱“吊喇子”,其音色高尖、常用于開場與結束,其音又有凄厲恐怖之感,故在兩軍交戰,法場命斬的場面中能烘托緊張激烈、悲戚恐怖的氣氛。
隨著時代的變遷,為了滿足現代舞臺的氣氛與效果,廣東漢劇的樂隊編制也在不斷的變化,如在《廣東漢劇志》中記載,1920年以前樂隊組織形式為“文場”3人,既頭弦(兼小嗩吶),月琴、小三弦(兼笛子和大嗩吶);“武場”3人,既司鼓(兼小鑼)、大撥、大蘇鑼,由于以前的戲曲樂隊沒有完整的編制,所以有的時候都是一個演奏員兼幾種樂器。1920年以后,在西方音樂元素的影響下,逐漸吸收了我國的民族樂器如:琵琶、箏、揚琴、二胡、中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笙、橫笛、洞蕭等。新中國成立以后到現在,廣東漢劇樂隊的伴奏樂器不斷的在增加,加入了一些管弦樂器,引用了配器,用上了指揮。伴奏手法也在不斷的創新,使之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為當地觀眾所喜愛。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渲染舞臺氣氛、感動觀眾、使其視聽統一達到最佳的舞臺的音樂效果。
音樂是一門依賴于聽覺來表現的藝術,其生命在于傳達音樂中豐富的內涵,戲曲音樂也是如此,與人物情感相輔相成,帶動觀眾情緒是戲曲伴奏的一大特點,戲曲伴奏是一出戲的組成部分,必須統籌考慮全劇結構以及具體演員的聲腔特色,演奏員要充分體驗角色的心態、情緒的微妙變化,不僅要對音樂本身進行詮釋,也需要對劇情、演唱演員的個性特點進行了解,通過音樂刻畫人物形象,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劇中人物性格的對比與沖突,推動戲劇矛盾和情節的展開與發展,這樣才能相得益彰,珠聯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