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方博
【摘 要】電影《嘉年華》是導演文晏的第二部作品,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她以自己女性身份,采取獨特女性視角,客觀冷靜為觀眾剖析了當代人與社會關系。本文通過對影片中瑪麗蓮·夢露雕像這一隱喻符號解讀,來闡釋導演在電影中意識表達。
【關鍵詞】《嘉年華》;隱喻符號;瑪麗蓮·夢露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27-01
憑借電影《嘉年華》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文晏,身為女性導演,所拍攝的這部嚴肅、冷靜、直擊社會現實的電影,不僅激發了受眾對于社會邊緣群體敏感事件關注,更表達了導演女性身份和影片性別議題。影片具有強烈現實主義底色。沒有夸大受害者痛苦,也沒有肆意渲染和煽情,而是在立足現實基礎上,對社會與人性,進行更為真切打量與拷問。電影中多次出現瑪麗蓮·夢露雕像,不僅作為影片隱喻符號,更是導演意識一種表達方式。
一、隱喻符號——瑪麗蓮·夢露雕像
瑪麗蓮·夢露作為美國好萊塢一位傳奇女性,36歲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神秘。瑪麗蓮·夢露的形象似乎已經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女性符號,有關性感、天真、白皮膚金發女人愚鈍的符號代言。影片中所出現的瑪麗蓮·夢露雕像取材于夢露在其名作《七年之癢》中裙子被風掀起的經典瞬間。這個雕像首先是2011年出現在芝加哥密歇根大街中,但是因為輿論壓力,最終不到三百天,雕像就被拆除。2013年中國廣西貴港市豎立起了一個一模一樣,甚至比美國更高,達到八米多的夢露雕像,但最后貴港夢露雕像也因“有傷風化”被拆毀。導演文晏問身邊的女性朋友“夢露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她的一個朋友說:“代表著除了愛以外的一切。”導演把瑪麗蓮·夢露的雕像作為影片隱喻,代表著一種女性物化符號對象,并且影片中主要情節推進都是以瑪麗蓮·夢露雕像命運作為貫穿暗線。
二、導演的意識表達——出現五次的瑪麗蓮夢露雕像
在影片中,這尊夢露雕像一共出現五次。第一次是出現在影片開頭部分,小米第一次看到全新瑪麗蓮·夢露雕像,裸露白皙的膚色、穿著性感的高跟鞋、涂著鮮艷紅色的指甲,這些都是女性形象特征的具體化呈現。而小米卻是身著簡單衣服的女孩子,一條馬尾,簡單樸素。同樣是女性形象,外在物化的雕像是對女性美感與性感純粹地淋漓盡致展現,而現實生活的女孩卻承擔著生活本不應有的壓力與苦痛,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瑪麗蓮·夢露雕像出現的第二次是小文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父親無果后,小文抱著金魚蜷曲在夢露腳邊睡去,而這座雕像仿佛母親一般,給了小文一個依靠。小文懷中的魚缸和金魚,里面透徹清冽的水,正是孩子純凈透明的心。影片的后半部分,小文在等待父親歸來時,面對王隊長冷酷眼神,小文選擇游向水中。在電影《藍色》中,在比諾什對自己角色茱莉設定中,游泳池具有母腹象征意義,一次次躍入游泳池,意味著一次次象征性重歸母腹[1]。這是小文渴望的安全感和庇護,然而她只能蜷縮在冰冷雕像下或浸泡在冷冽水中。
瑪麗蓮·夢露的第三次出現是小米在被經理辭退后,心煩意亂的她再次來到海灘,可是卻發現雕像的腿上被人貼滿了小廣告。一座充滿美感雕像,卻也無奈成為了商業犧牲品。小米發現自己根本撕不干凈上面所貼小廣告,滿眼失落傷心。這不僅是對自己喜愛之物的惋惜之情,更是同樣作為女性,仿佛受到了侮辱和傷害一樣憤怒。這為后面小米所揭發劉會長事實,做出了適當鋪墊。
瑪麗蓮·夢露的雕像第四次出現是雕像被工人拆除。這是在劉會長為了擺脫自己罪行,在與警察、醫院勾結后,無視社會公平和自己良知,作假證明開新聞發布會,在這之后所銜接片段正是瑪麗蓮·夢露雕像被拆除。這不僅表明了女性處于當代男權社會中,企圖被割裂現象,還表明了男權社會對于女性操控。導演文晏曾經說過,她未曾見過一位女性活的特別灑脫痛快。因為這個時代帶給女性不僅僅是身份壓力,還有地位陰霾。
瑪麗蓮·夢露雕像出現最后一次,是小米逃離。她在馬路上騎車飛馳過程中,偶遇到了被拆除夢露雕像,小米仿佛在置身追趕那座雕像。小米身著白色衣裙,裙角在風中飛舞,正如影片的名字《嘉年華》的英文譯名Angels Wear White,小米就是那個能拯救自己的天使,就是那個裙角飛揚,跟隨激烈鼓點,奔向光明未來的天使。
三、結語
正如前文所說,瑪麗蓮·夢露“代表著除了愛的一切”,代表著被權力所威脅、被利益所利用,代表著女性群體弱勢地位,還有人性無奈和社會無法言說的陰暗面。而這些也正是影片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在朱迪斯·巴特勒所著《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顛覆》一書中寫到,有鑒于在廣泛的文化情境里,婦女生活不是受到錯誤再現,就是完全沒有得到再現[2]。在這個男權社會中,女性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女性最多是被物化或是被奴化。而影片中所安排瑪麗蓮·夢露雕像的整個命運起伏也正是在表達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自身困境和出路。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 [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