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歡 鐘星宇
【摘 要】漢代樂舞發展呈多元化,盤鼓舞作為重要分支,既獨具特色,又具典型漢代樂舞特征,舞蹈中的表演技巧、風格特征,以及精神內涵都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漢代樂舞的發展成就,體現著當時的社會對于樂舞的藝術取向和藝術發展追求及社會思想,有極大研究價值。本研究對上述三個方面進行梳理,以期為漢代樂舞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盤鼓舞;表演技巧;風格特征;精神內涵
中圖分類號:J7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35-01
1958年歐陽予倩先生完成了我國第一本舞蹈史著作《唐代舞蹈》,開創了我國古代樂舞研究的先河,此后三十年里對古代樂舞的研究陸續有佳作問世。歷朝歷代樂舞研究一直是我國舞蹈理論研究的重點,對漢代舞蹈的研究卻往往一概而論,多文化融合的漢代,舞蹈藝術也呈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盤鼓舞則是其中的重要分支,既獨具特色,又具有典型漢代樂舞特征,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盤鼓舞的誕生和發展都在漢代,是典型的“漢風”舞蹈。舞蹈中的表演技巧、舞蹈風格特征,以及舞蹈背后的精神內涵都體現著當時的社會對于樂舞的藝術取向和藝術發展追求及社會思想,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漢代樂舞的發展成就。
一、盤鼓舞的表演技巧
漢代舞蹈受當時的表演藝術“百戲”影響,以高超的技術技巧和優美的舞蹈動作相融合作為看點,具有很強的技藝性。現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盤鼓舞往往與百戲表演出現在同一個畫面,與“百戲”相融的表演環境使得盤鼓舞呈現出注重技巧、追求驚險絕的視覺刺激的藝術特點。例如山東嘉祥武氏祠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石。畫像正中的男性舞者,雙掌分別撐在兩個鼓上,呈倒立狀態,兩旁各有一舞者卷袖踏地而舞。這樣的“倒立”技巧動作,在盤鼓舞漢畫像石中也并不少見,如山東濟寧出土的盤鼓舞群舞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七盤舞及百戲畫像石等。可見,這是當時盤鼓舞表演中常見的表現舞者高超技藝性的動作。
盤鼓舞對技藝的追求,不僅在漢畫像石中留下痕跡,詩詞中也多有描寫,傅毅描寫盤鼓舞為“及至回身還人,迫于急節,浮騰累跪,跗踏摩跌”,卞蘭寫到“鼓震動而不亂,足相續而不并。婉轉鼓側……覲輕捷之翾翾”,體現出盤鼓舞者的深厚功底與藝術造詣,對舞者能力的高要求成就了盤鼓舞高水平的藝術表現力,這種充滿了難度技巧的舞蹈得以在漢代廣為流傳。
二、盤鼓舞的風格特征
漢代是一個樂舞發展集大成的時代,既與前朝楚文化的飄逸輕靈一脈相承,又橫向吸收了西域樂舞雜技幻術和邊疆少數民族舞蹈,由此發展出了漢代樂舞獨特的風格特征,時而溫婉,時而奔放,靈活中又不失樸拙。在楚舞風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樂舞,繼承了楚舞“細腰長袖”的審美,最終發展出了歷史上獨具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征的“翹袖折腰”。踏盤而舞,長袖交橫的盤鼓舞自然也帶有這一特征。漢代文人張衡《觀舞賦》中描寫盤鼓舞表演為:“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傅毅筆下的盤鼓舞則是“若俯若仰,若來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均體現出盤鼓舞表演中的“偃蹇” 和“連蜷”之美。
“體若游龍,袖如素霓”,盤鼓舞與袖舞的結合不僅僅是為舞蹈表演增加了難度,更多是奠定了盤鼓舞的表演風格,繼承了楚舞的折腰、舞袖,與輕盈曼妙的舞蹈風格,成就了靈敏輕捷、翹袖折腰的盤鼓舞表演。
三、盤鼓舞的精神內涵
凡是藝術都是建立在社會背景和審美情趣之上的,盤鼓舞的發展也深受漢代社會思想的影響。漢人追求羽化而登仙,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中都充滿了伏羲、女媧、月宮、珍禽異獸等充滿神話色彩的形象。這一強烈意識也反映在當時許多藝術形式中,盤鼓舞也正是在這一神仙思想廣為流傳的時代所產生。現今對于漢代盤鼓舞的研究中,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鼓在盤鼓舞中代表日和月,盤代表星座,將盤鼓排列于地面上,象征著日月星辰,舞人著羽衣長袖舞蹈在盤鼓間起舞,長袖的運用使得舞者的肢體在視覺上得到延長,更加讓人聯想到天上仙人,從而表現羽化登仙,在神仙世界中遨游的景象。盤鼓舞表演中刻意營造出種種非人間世界的情境氛圍,呈現出盤鼓舞及漢代其它樂舞表演背后,漢人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審美觀念。
四、結語
作為漢代“泱泱漢風”的標志之一的盤鼓舞,既展現出漢代高超的舞蹈表演技巧,亦代表漢代藝術風格,其表演背后更是凝練的漢代社會思潮。盤鼓舞體現著漢王朝的健朗明快、興盛向上的時代氣息,同時也代表著漢代樂舞藝術的高水平發展,因而不僅僅是在當時受人推崇、流傳甚廣,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歲月長河的洗禮,一直到今天,盤鼓舞都被例為典型的漢樂舞代表。
參考文獻:
[1]彭松.中國舞蹈通史(秦漢卷)[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3]費秉勛.鼓及盤鼓舞與古代宗教意識[J].西北大學學報,1984(2).
[4]謝春.漢畫像舞蹈的風格特征及社會意識初探[J].舞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