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
【摘 要】舞蹈是一種依視覺感官而存在的藝術,必須依存于觀賞才能感受作品的內容形式、思想主題和藝術美,評論舞蹈常常是與欣賞舞蹈相伴同存的,皆以舞蹈創作構建與表演為直接對象。舞蹈作品用感性的動態化的肢體去刻畫演繹現象與生活,而作為賞析者透過作品本身用理性的文字去解讀作品對生活、思想的反映。
【關鍵詞】舞蹈;感官;解讀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37-01
愛國主義題材舞蹈《秋瑾》講述了女英雄秋瑾的一路革命歷程,該舞蹈從整個舞蹈編排和構思上都有著很嚴密細心的整理,舞蹈主要講述的是清末愛國女杰秋瑾的革命的一生。服裝和道具加強了人物的形象性和舞臺帶入感,塑造了一個更深刻的背景。表演者的柔韌度、力度和能力極好地完成了每一個動作,該舞蹈主要將人物歷程分示為三個部分,開頭音樂的低沉悠然和簡單的動作安排很好描述了人物革命前夕的身心所想,高潮部分技巧的展示和音樂的上行兩者的結融成功地將整個舞蹈推向了高潮,結尾音樂的回轉??善嗟男芍袇s含著人物心中那團不滅的革火,正如舞編結尾所設計的造型。三部分共同支撐著該舞蹈,讓觀眾通過這個舞蹈更好更熟悉地認識了解到這位女革命者。
長促而深吟的笛聲悠轉撩開了觀眾的心,此時只聞其聲而未見其形(沒有舞臺燈光,也沒有人物場景的出現),一片沉靜的黑暗。漸漸絲絲微弱的燈光落在一個身穿藍色和服背身跪著的女子身上,背對著的簡單的呼吸提沉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了女中豪杰秋瑾為推翻滿清專制帝制、創立民國而英勇獻身的那股勇氣。一分二十四秒的上下起伏順勢肢體的隨動,反復的向上卻又沒有站起來的動作,著實讓觀眾從心感受到了秋瑾那份心系革命卻只身于殘破落幕帝國主義統治的無奈奮進中。通過這部分舞蹈動作元素的合理編排,為之后整個舞蹈的發展高潮的展現鋪覓了很好的基墊。在這一分二十四秒中舞臺的整體效果給人的感覺是灰暗的,這跟當時秋瑾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相互呼應的,同樣的深沉暗悼,讓觀眾難以窒息的氛圍慢慢染起,增加身臨其境的觸感。
借著上一個向后的力,只見秋瑾已站立起來,原地旋轉兩圈后穩穩的停在那里,如同她革命之心的堅決。重復勾腳的探步,隨后快速的小碎步,胳膊左右的擺動是那革命中的探索,艱難的前行。音樂徐徐加重,舞者不停地轉圈,就像在那革命的洪勇中顛漓奔轉。此時,燈光驟明,只見她雙臂張開,目光凝視著她的目標,音樂也在這時開始變得湍急起來,突然一個重音,猶如秋瑾獻身國家的心,穩定而鏗鏘有力地停在那里,留給世人不吝的贊揚,牽動著觀者的心扉。順著氣息舞者緩緩抬起頭,胳膊慢慢延伸,用她的柔韌度展示著秋瑾內心的情愫,風火輪般的英雄氣節。又一個重音出現的時候,舞者已經扯開了自己身上的和服,在音樂的節奏點上低頭抬頭,直立著的身軀,堅定望著前方的眼神,踉蹌地后退了幾步卻在轉眼間一個轉身,和服儼然被舞者的肢體拖著,露出一身雪白的中山裝,氣勢豪邁,表演者面色沉重,秋瑾的立場坦現無遺。接著舞者猛揮動著身上的和服,剎那間和服已從她身上脫了下來,揉成了一團被舞者握于手中?!爱敗?,和服被舞者狠狠扔于身后,自日本留學回來的秋瑾,因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取締留學生規劃,憤然回國加入了反清的隊伍,先后起義宣傳革命。音樂逐步開始激昂,又是一個慢慢抬頭,舞者一個大跳,控腿、抱腿旋轉,手形變成了劍指,動作干凈利落,非常完美到位地卡在了音樂的點上。在音樂的下一重拍上舞者單膝跪地,右手手掌張開,起身的一跺腳、一回頭,將英雄的氣概通過舞蹈者肢體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劍指的多次出現烘襯著起義的鋒刃和堅利。
在昂揚的音樂中突然夾雜了危機的鳴響,舞者用盡全力拔出了掛于墻上的利劍,嫻熟完美的劍花的舞動增加了舞蹈形式的美感,既點明了所塑造人物的身份,她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又增強了舞蹈表情的渲染力。利劍一度的掉落與拾起,是英雄秋瑾起義失敗被捕后,面對敵人的殘酷拷打和嚴刑逼供,僅留下“秋風秋雨秋煞人”以對而就義的寫照。雖然秋瑾參加的活動慘遭失敗,并因此而犧牲,但秋瑾的精神卻如最后舞者的造型一樣,胳膊反背著劍盤腿而坐的形象表述了她的不畏犧牲,沖破封建枷鎖的不移信念和寧死不屈的堅韌骨節。舞蹈道具是舞蹈舞臺美術不可忽視的一個造型手段,對整個舞蹈的表現有著重要影響。舞蹈《秋瑾》在道具上選擇了劍,極好地暗喻著塑造人物的氣魄、斗志和鋒利。正如當時運動勢力對當政腐朽統治給予鋒芒地刺擊。
舞蹈《秋瑾》是部成功的作品,在紅舞的板塊中響譽著重要的聲名。紅色舞蹈在中國舞蹈史和整個藝術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分量,舞蹈編導們和舞者們有必要多編排和演繹更多經典的紅色舞蹈來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更多的肢體語言文化去表達,用舞臺的裝飾去展現,當然這需要舞蹈表現者的能力與素質,去更好地詮釋這種沖破式的過渡。從精氣神著入,將線條美與力度美融于舞臺美中,再通過整體的舞臺美傳遞出精神的璀璨美,這樣代代相傳,永放光輝。
參考文獻:
[1]林琳,李偉.舞蹈形象的產生——淺談舞蹈編導、舞蹈演員與觀賞者三者之間的關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05-15.
[2]高立雄.淺談獨舞的結構與音樂、動作和主題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