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 陳彥錚
【摘 要】本文討論了新時代基于i-Treasures技術的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機制創新,這個領域是特殊的,因為它的特點是保存和傳播一些奇特的無形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消失的藝術作品和技藝技巧。借鑒近年來在技術增強學習(TEL)領域的討論,本文描述了一個基于網絡的工具i-Treasures,旨在支持ICH教育中非遺教學活動的協作設計和規劃。
【關鍵詞】非遺;i-Treasures;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94-01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促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歐洲和國際文化政策的核心方面,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這種關注不僅關注“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遺產,其中包括“實踐、陳述、表達、知識、技能, 以及文書、物品、工藝品和與之相關的文化空間 、 社區、團體,有時甚至是個人承認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目前,有些已經長久存活下來的傳統技藝和藝術品受倒了全球化威脅,這也許是對文化傳統利益的喪失。意識到迫切需要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促使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頒布了“保護無形資產公約”遺產并每年出版一份“無形文化名錄”需要緊急保護的遺產和代表名單“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努力進入通過手段確保ICH表達的生存方向確定、保存、保護、促進和傳播,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進行傳承和保護。
教育為未來保護非遺習慣,習俗和工藝技巧提供保障,教育手段也是迄今為止主要通過個人交流和傳播方式傳遞下來口頭傳統。根據教科文組織的建議,已經在保存領域,通過國際項目進行組織與國家政府合作,雖然這些項目中的大部分無形資料似乎都遵循檔案和百科方法進行保存,但并不是以傳播為導向和傳輸。Drigas&Pouliou;在2013的報告中認為,其中一些項目主要意圖旨在傳播和從業者之間進行傳播,但似乎是結構化和廣泛的教育仍然是針對罕見的訣竅教與學的嘗試非常有限。項目中的挑戰包括設計有效的,沒有合并的領域進行學習活動或標準化的教學方式,這些如果可以做到的話,需要協調來自很多人的努力,來自不同的領域(專家表演者、技術專家、方法學家),并在可能的協作定義中支持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路徑。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這些人員之間的協作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實踐社區在各種ICH領域的創造是該項目試圖實現的主要成之一。
綜合項目(IP)在歐盟內共同出資設計了7框架計劃,其最終目標是在教育領域建立新的教學/學習實踐ICH,從而支持稀有知識的傳承。i-Treasures在四個不同的領域(唱歌,跳舞,音樂和舞蹈)考慮了不同的ICH表達方式。i-Treasures的核心任務就是維持和培養“這些ICH表達式的傳遞,通過深入和深入創新使用尖端技術,特別是i-Treasures采用了新的方法和技術(光學,深度或者技術)慣性傳感器,電圖和腦電圖傳感器等)來“捕捉”不同ICH表達的關鍵方面。并通過將其轉化為可靠/可管理的數據先進的語義多媒體分析技術和后續的數據融合過程,由此產生的i-Treasures平臺建立在這些數據,并提供訪問不同的可能性內容的類型(例如文本、音頻、圖像、視頻、3D圖形)。此外,它還提供了一個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培訓和評估學習者的表現感覺運動學習。這種可供選擇給學習者提供練習舞蹈或唱歌的機會,并立即接受關于她/他的表現的個性化反饋,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實踐技能。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說,i-Treasures平臺在教育實踐領域是一個真正的新奇,這是為了創造實施和測試新的教學/學習的條件實踐,使學習者接觸多模式和多感官的學習機會。為了充分利用這一點,健全的教育學習路徑需要設計和規劃,這需要完成由多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多個)合作內容領域,信息通信技術,教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個支持共同設計過程的在線工具,設想的路徑將是在創建課程的第一階段將交付.通過平臺本身,課程,在平臺上的樞紐可用性和工具,然后將交付給真正的學習者和學習者專家,以評估其有效性,以及該平臺在ICH領域加強重要教學/學習過程的能力。在學習過程(即新技術和相關方法)中引入任何創新都需要一個創新重新定義不僅僅是內容和學習目標,還有重新定義整體教學方法和學習管理。從而,在像i-Treasures這樣的創新工具的背景下采用,整個教學/學習過程的設計,更多對于更多的“傳統”情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充分接受新的潛力和管理新的復雜性。i-Treasures學習設計使教師/設計師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如何去做設計學習活動和干預措施,這是教學的知情和有效利用適當的資源和技術。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
[2]張加萬.敦 煌 文 物 數 字 化 保 護 傳 承 技 術[J].敦煌研究,2017 (1).
[3]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項目 http://www.zjfeiyi.cn/xiangmu/
[4]鄧 晰,王曉慧.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實現與開發[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6).
[5](英)弗尼斯.動畫概論[M].方麗,李梁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6]嚴琰.動漫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