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松
【摘 要】人類已經步入到以媒體手段編發和分享信息的智能時代,網絡語言在智能信息時代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之一。網絡詞語層出不窮,一經使用其認知度和理解度極高。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分析網絡語言所具有的社會價值。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對象的特點密切相關,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主體性密不可分,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在社會認知發揮方面積極性作用。網絡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挖掘和承認網絡語言社會價值,有利于增進語言交流,共享時代語言文化,有利于語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價值的傳播和傳承。
【關鍵詞】網絡語言;社會價值;智能時代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214-02
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語言的應用及發展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標志。當今人類社會已經步入到智能時代,其標志是互聯網信息傳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豐裕、信息資源多樣化、信息提供的場景不斷更新等。網絡語言是智能時代生活形態的反映,其主要趨勢是呈現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創新和各種信息的融合,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創新,信息融合度就越高,信息不斷以交叉等方式呈現,信息融合成為主流,融合成為信息生態系統的再造。
從CNKI文獻查閱來看,認為網絡語言具有語言價值[1],網絡語言是社會流行語,契合了時代的發展[2],網絡語言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能夠產生正面影響。[3]認為網絡語言是社會流行語,是時代價值觀的表征。[2]在很多場合下,社會用語、流行語等的出現與使用已經構成一定的社會語用現象。[4]網絡語言,這種社會語用現象,其價值僅限于上述種種嗎?
以英語為主導的國外網絡世界當中,網絡語言的明顯特征是字母縮略語的使用,例如Where R U?,C U soon。再者是詞義面的擴大,一些常用的詞語具有了新意,例如,juice(果汁)—申通,chemistry(化學)—關系。最后是網絡新造詞,一般構詞形式多為新拼合詞,Lin-sane—林來瘋(對林書豪的熱捧),等等。
從國內外網絡語言使用價值來看,網絡語言具有社會語用價值,有助于語言詞匯的擴大,有利于保持語言的活力,更有利于語言的發展。但是,這些只是網絡語言的價值研究的表象。更為重要的研究應該是,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為網絡語言社會價值把脈。因此,網絡語言社會價值研究方法應側重社會認識的研究方法,從而引領網絡語言創新,健康發展,避免粗俗語言泛濫,凸顯富有正能量的網絡語言,并且形成網民的良好語用習慣。
網民分為信息發送人和信息接收人,信息通過自媒體或公眾媒體發送,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為信息反饋者,同樣會發出反饋信息,或成為圍觀者。網民在“知道”中獲得滿足,在“知道一切”中獲得快樂,網絡上信息沒有藏身之處。這個過程中,獨特的網絡語言便應運而生,其社會價值也會從中凸顯出來。
社會語言學研究社會語用,研究社會產生語言的語境,研究話語對社會的影響、作用、價值、意義。那么,我們就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來探討一下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
一、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對象
首先,認知對象是語言符號。網絡信息是社會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網絡語言的受眾者把社會視為對象,通過各種觀察,從社會語言學的意義上來講,透視由語言符號構建起來的對象。
其次,認知對象是識別語言符號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討識別認知對象群體的特點。那么,識別認知對象群體有什么特點呢?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組成,社會是人的群體,具有復雜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學生網民群體,對某些網絡語言的崇尚和鄙棄,可能就與老年網民對同樣網絡語言的喜歡和厭惡,形成鮮明的對比。
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是否是由社會認知對象的特點決定的,這一點可以視為是社會的普遍共識,因為倘若網絡語言有價值沒有被認知對象所認可,它就沒有傳播的媒介(群體),也就談不上有沒有價值。認知對象這一龐大群體來評定網絡語言的價值。任何一種網絡語言的話語都要通過認知對象的過濾,而后再經網絡傳播而體現。
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是語用的即時性、鮮活性溝通效果,其受眾者是具有社會趨同性心理的網民,是對語言表達的創造性使用,一經在網絡上得到廣大網民的認可和接受,便可迅速傳播。
二、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主體性
人類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個體與主體的關系。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體化共生共存。因此,社會的認知群體并不一定是指社會的認知主體。那么,社會認知的主體就可能是個體價值的彰顯者,而主體成為了受眾者;也可能是社會群體是價值的彰顯者,而個體成為受眾者。
某一流傳開來的網絡語言一開始一定是出自社會某一角落,即是整個社會中的個體。這一個體把某一思想使用語言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努力彰顯語言使用的價值和魅力。這樣,極具趣味化、個性化的語言融入到社會整體之中,成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話語。原本為社會認知主體的網民,成為的社會語用的受眾者,繼而在網絡上大量使用這一話語而成為主導者。
社會是一個連續統,即是個人與社會的連續統。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以兩種身份存在于社會之中。一種是把自己看成個人的時候,存在于個人認同的連續統一端;另一種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會群體成員的時候,存在于社會認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時候,我們認同比較突出的方面,這一方面既可能是個人認同也可能是社會認同。無論是個人認同還是社會認同所產生的話語,都會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
社會認知主體性是網絡語言的主流,引導網絡語言的發展方向,反映了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
三、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在社會認知中發揮積極性作用
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人們就有著對于這一社會歷史階段的預期。社會階段預期將會促進社會認知,網絡語言在社會認知方面也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那么,對同一社會現象抱著同樣的預期的社會群體,就會可望對此作出符合大眾愿望的語言概述。實際上,人們所期待的網絡語言是能夠滿足人們心里需求,使人們有歸屬感,出現能使人們心態平衡的語言。在此,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就是人們心里和心態的調節劑。
網絡語言一方面滿足人們使用別樣語言表達人們對周圍人與事的感受,另一方面,彰顯了自我在所處的特定時間和地點凸顯出來的語言駕馭和創造能力,啟發和帶動了社會對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認識,滿足了在一個特定條件、特別相關的自我愉悅感,同時也滿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話語極為突出的認知能力。網絡用語是批判性思維、思辨的時代創新產物,因為它以鮮活、巧妙為語言表征,有著極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社會認知的需求。
正視網絡受眾者的時代預期,網絡語用才會發揮積極應對的作用,影響著社會的認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網絡語言的社會價值是社會認知發揮積極性作用的要求。
四、網絡語言與青春話語浪潮
網絡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間,網絡空間的獨特之處是它允許任何規模和種類的社區獲得發展。在網上可以進行私密對話,可以獲取信息和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在社區當中參與話題的討論,通常是通過粘貼信息。趣味或價值觀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網上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服務,加入某一社區或創建新社區。網絡空間上的社區為年輕人提供了展現自我平臺。
青年人有著強烈的交流意愿,不受地域、性別、年齡、種族等限制的網絡空間,催生青春話語浪潮,網絡空間成為年輕人為主的溝通和交流的平臺。
青年人熱衷于網絡環境傳遞和交流信息,其一,網絡是便捷的平臺,其二,網絡可以使他們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制作音頻、視頻、動畫等,以及相互融合的、極具個性化的信息。語言文字信息是最為常見的交流方式。追求前衛和時尚的青年人,期望使用鮮活、具有表現力、機敏的字眼,來表達樸素的思想。青春話語的特征就是網絡語言文字個性化。
“顏值”“達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三個網絡用語,均來自于網絡語用人,都具有青春話語意味,語言既風趣又鮮活。其信息來源代表語用人的價值取向——努力產生積極語用意義,能夠讓受眾群體感受到評價、定義、強調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當然,網絡語用要遵守社會公德,低俗污穢的網絡用語可能在一定范圍內,在一定時間段流傳,得到個別人的熱捧,但終究是沒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絕大多數網絡語用人恪守道德行為規范,崇尚文明語用,抵制不良用語,網絡語用的主流就會是道德規范下的自由創新語用,青春話語浪潮也會推波逐浪,波瀾壯闊。
五、結語
崇尚創新、追逐時尚、不拘傳統、別具個性的時代知識青年(或網民),實時創編了大量網絡新詞、時尚詞匯、流行詞,這些詞語給網絡交流帶來了省時、省力的簡便,同時也帶來低俗用語等一些問題。發現并認同積極網絡語言的語言文字、語用、社會價值并積極推廣,是擯棄網絡低俗語言的最好回應。
源于語言的發展和變遷,網絡語言具有變異性,語言的穩定性各有不同,有些網絡語言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而大多數網絡語言只會是曇花一現。這就說明了網絡語言最大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階段,體現在一定的社會群體和個體之中,有其時代社會傳播性和歷史傳承性。
網絡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而社會文化是軟經濟。在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挖掘網絡語言社會價值,增進語言交流,促進社會進步,共享時代語言文化,有利于語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價值的傳播和傳承。
我們的社會需要成長和發展,成長和發展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理解,理解網絡空間中存在的各種社區,理解社區中的各種交流、提供的各種服務,更要理解網絡語言的獨到創新。
參考文獻:
[1]酈琿.略論網絡語言的價值及發揮[J].語文建設,2016,(12):105-106.
[2]孫莉玲.網絡語言的發展與社會價值選擇的關系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6):33-36.
[3]劉宗粵,何 苗.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論網絡語言對網民價值觀念的影響[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25-129.
[4]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