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邱潔 李蕾
【摘 要】“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儺(nuó),是一種古老又神秘的原始祭禮,包括儺舞、儺戲、儺服飾、儺面具等,被稱為發掘中國原始古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江西儺文化又稱“贛儺”,始于漢初,經過千年的歷史沿襲留存至今,江西儺文化主要分布于南豐、樂安、上栗等地,江西儺形態較為原始,留存種類較豐富完整。它融合了多種民俗、禮儀、節慶、圖騰、鬼神等傳統相關歷史文化形態,反映了遠古先民在當時社會形態下的原始精神需求。
【關鍵詞】贛儺;原始精神;社會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235-01
一、初始江西儺文化
“儺”文化在我國南北方各區域流傳甚廣,南方地區主要分布于江西、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北方地區主要分布于甘肅、安徽、河北等地。南方地區屬江西省遺存較多,較完整,江西的儺文化資源歷史久遠,儺舞、儺戲、儺服飾、儺面具一應俱全,雖然全面但是又與其它地區的儺文化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儺面具,是江西儺文化的“三寶”之一,三寶指的就是儺舞、儺戲、儺面具。農村是江西儺文化的主要滋生地,由于當時人的文化知識程度普遍較低,所以江西儺文化在自身形成的過程中以原始社會文化為基礎,結合當地農村民俗、禮儀、節慶、圖騰等文化藝術形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積累、傳承,代表了當時先民傳統的認同心理與審美狀態。
在江西南豐有一種流傳千年的儀式,名叫“搜儺”。據史料記載:每年正月十六日夜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金鼓齊喧,鬼驅除邪祟的大神鐘馗就會進入人們修建的儺廟內,大神鐘馗會雙手跟隨鑼鼓的喧鬧聲站在廟內面向門外揮舞,然后各路大神小神向大神鐘馗所在的儺廟內奔去,大神小神跨過神鏈,大神鐘馗和開山神再將神鏈抓起來,然后繞過頭部,告訴大家已經將各路厲鬼雜疫抓住。大家一起喊完“拜頌飯詩”,一起風風火火的跑出儺廟,一邊舉著火把,一邊打著鑼鼓,在鞭炮齊鳴、金鼓齊喧中到各家各戶開始搜儺。“搜儺”不僅趕走人們屋內的厲鬼雜疫,同樣也寓意著趕走每個村民心中的“鬼”疫。
關于江西南豐的“搜儺”儀式,我們從中能品味到它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也感受到當地眾人流傳下來的精神信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會經歷社會文化的原始階段,也必然會產生原始宗教信仰的歷史,以及產生原始信仰的表達方式,它是詩歌藝術、舞蹈藝術與戲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傳播媒介的轉變,江西儺文化的傳播空間受到巨大沖擊,導致儺文化的原始功能發生轉變,只有去其糟糠取其精髓,儺文化才能適應當下新的社會文化環境而得到發展、傳承,才能達到文化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二、社會傳播視域下的傳播方式
江西儺文化傳播方式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口頭傳播、文字符號、印刷,再到電子與網絡,傳播方式的不同其包含的意義也會發生變化,這也是社會傳播媒介的背后的隱形弊端,各個傳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個性與共性。在以電子媒介為代表的今天,江西儺文化中最初驅趕厲鬼雜疫的功能也逐漸淡化,呈現出藝術化、娛樂化、模式化、商業化的特點。
當今的江西儺文化與最初的相比,驅趕厲鬼雜疫的功能雖然淡化了些許,但是仍是主旋律,只是隨著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會傳播的載體相比最初變的更加多元化。同樣,江西儺文化從也最初的一種簡單的民眾信仰儀式,如今經歷歲月的沉淀,轉變成為我國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包括江西的“儺文化三寶”,江西儺文化全面進入“新文化”形態。2010年江西省南昌紅谷新區儺文化主題公園的建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儺文化主題公園,最大的儺建筑、儺面具,以及最大的儺面具館。江西儺文化主題公園的建立為江西儺文化的傳播、擴散與轉變搭建了新的載體,使這種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直觀化的展現在眾人面前,并帶動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也是當下對江西儺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存在的應有屬性。
三、總結
儺作為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它間接地反映了我國江西地區人民特有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特性,是江西人民精神訴求與價值理念的完整體現。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文化與新環境不斷擠壓著儺文化的生存空間,迫使儺文化的原生性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轉變甚至消亡。為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性的延續,我們應行動起來以最科學的形式讓其完好地留存下去。
參考文獻:
[l]趙紅艷.大眾媒介傳播與受眾認知的互動分析[M].吉林:吉林大學,2004.
[2]劉思思.贛西儺面具造型及審美意蘊研究[M].湖南:湖南工業大學,2013.
[3]陳焱,易志文.贛儺文化資源分布狀況調查與分析[M].萍鄉:萍鄉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