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圣經·創世紀》 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地面與天空用“天梯”連 接,人可以通過“天梯” 往返于天地之間。雅各 布在夢中沿著登天的梯 子取得了“圣火”。后人 便把這夢想中的梯子, 稱為“雅各布天梯”。
太空電梯的概念最 早在1895年提出。當 時,俄羅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 基從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得到靈感, 大膽提議從地球的表面到其靜止的 軌道高度建一個“獨立的塔樓”,并 通過一條纜繩和一個電梯艙,將“塔 樓”與地面連接起來,這樣太空飛船 可以不通過火箭發射就進人軌道。 不過這在當時看起來簡直是天方夜 譚,甚至有人嘲諷他“不如改行去寫 科幻小說”。
不過太空電梯的概念自從被提 出后,確實也成了科幻小說中常見 的創作元素。1978年,被譽為現代 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就 曾將這一設想寫進他的科幻巨著 《天堂之泉》。這部小說描繪了在一 座熱帶島嶼上,人們可以通過搭乘 落在赤道上的一座天梯前往太空觀 光或運送貨物。
2015年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 “雨果獎”的獲得者劉慈欣,在其科 幻著作《三體》中,也多次提及太空 電梯。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所有的太空電梯都只鋪設了 一條初級導軌,與設計中的四條導 軌相比,運載能力小許多,但與化學 火箭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不 考慮天梯的建造費用,現在進入太 空的成本已經大大低于民航飛機
不光在文學界,在現實社會中, 太空電梯也激發了科研人員的興 趣。
“我喜歡這個異想天開的創 意,”倫敦大學學院高度、空間和極 端環境醫學中心創始人凱文·方在 接受BBC電視臺的新聞采訪時說, “我能理解人們為什么被太空電梯 的概念吸引,如果我們能以廉價和 安全的方式進人太空,整個太陽系 就會成為我們的囊中之物。”
根據科學家的設想,太空電梯 的主體由5部分構成:地面基座、纜 繩、電梯艙、太空站和重量平衡器。
其運作模式大致如 下:從距離地面3.6萬 千米的地球同步衛星上 “拋”下一根纜繩,下垂 至地面基站,在引力和 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 下,纜繩被繃緊;電梯艙 則沿著纜繩往來運輸人 和物;此外,為保持平 衡,在太空站遠離地球 的另一側,也要架設數 萬公里的纜繩索道,并 在纜繩末端連接一個重 量平衡器。整條纜繩全長約為10萬 千米,大致相當于地球到月球距離 的1/4。
那么在現實中要建造太空電 梯,挑戰在哪里呢?
從哥特式大教堂到摩天樓再到 太空電梯,在建造任何高層建筑時, 堅固度和平衡重心是兩大關鍵。不 過直到現在,可用于制造太空電梯 所需繩索的材料仍屈指可數。
一根普通的鋼絲從9千米的高 空中垂下來就會被自重所拉斷。好 在碳納米管的發現,讓人們重新燃 起了希望。2014年9月,美國科學 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化學教 授約翰·巴丁在《自然材料》上發表 文章,稱他們研發出了超細、超堅固 的納米線,比之前發現的碳納米管 更堅固和牢靠。“我們的納米線就像 是一個由尺寸最小的鉆石串成的微 型項鏈,其中一個最瘋狂的想法就 是用于制造超級堅固的輕型繩索, 讓打造太空電梯的夢想成為現實。” 巴丁說。
目前,太空電梯不再被當作一 個“超前命題”,這個項目逐漸被美 國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等研究 機構所接受。隨著新材料科學的發 展,太空電梯開始從幻想走進現實, 不再是那么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