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長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低年級,主要是讓學生對寫話感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及感想。”這段話為低年級的寫話教學指明了方向。低年級寫話教學是中高年級作文教學的重要的基礎,它是學生寫作的啟蒙,是引導學生邁入作文大門的關鍵一步。因此,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寫話練習,真正做到讓學生樂于寫話。
一、有效聽說,搭建寫作舞臺
葉圣陶曾經給語文下過這樣的定義:“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起來,就是語文。”這就決定了說話和寫話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在學生幼小的時候就引導他們“寫作”,并且盡早開始,他們就會掌握足夠的技巧去克服寫作焦慮。當然這種寫作,并非一定讓他們在紙上留下點什么,而是讓他們“說”。一旦學生學會了說話,那么“寫”也就順其自然地學會了。
二、快樂閱讀,打下寫作基礎
詩圣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元朝程端禮更用比喻闡明了兩者的密切關系,他說:“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扇銷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多讀書對寫作有幫助,多讀書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這是古今人們的共識。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平時的積累,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是寫不出好作文的。因此,要經常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記錄、背誦自己喜歡的詞、句、段,并在平時說話寫話中加以應用。如,每學完一課或者一單元,就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課外讀物,并向學生提出在家中每天看書20分鐘的要求。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間,學生就可以盡情徜徉于知識的海洋中。
三、觀察生活,獲取寫作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使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受生活中的高興、悲哀、自豪、委屈,這些是學生提高寫話能力的重要前提。在生活中、學習中,每時每刻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有不少是很有情趣、很有意義的。要教學生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留意,隨時記錄下來。比如,某個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教師表揚了他;在放學路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星期天,到公園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這些材料,都可以清楚地寫成幾句話。
四、賞識評價,鼓勵學生說寫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寫作也是一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不能在作文起步階段寫作積極性就受到挫傷,否則將會對以后的寫作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每次寫話說話訓練,應該都以激發寫作興趣為主,對學生應該“鼓勵,鼓勵,再鼓勵”。由于低年級的寫話沒有統一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自愿的原則,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為了讓學生喜歡寫、樂于寫,只要學生愿意寫,不管質量如何,都要給予表揚。特別是對于初次寫作的學生,要給予大力表揚,讓他們嘗到寫作的甜頭,并勉勵他們繼續努力,堅持寫作,爭取不斷進步。于是,愿意寫作、樂于寫作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在批改時,也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盡量挖掘每一個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讓盡量多的學生受到表揚。在評講時,讓學生讀寫得好的句子,教師和學生一起賞析,激發學生寫話的熱情。
總之,讓學生體會到說話、寫話的成功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喜悅感,從而培養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才能為學生中高年級的寫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