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華 張婧
摘 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但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巨大差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黨中央陸續提出一系列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戰略與政策,以期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然而,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巨大的差距,這也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且探索出一條具備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福利經濟學;統籌城鄉;公共服務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產品供給充足,農民基本上步入小康社會。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協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步伐遠遠滯后,甚至在少數方面出現了倒退。這突出體現在,城鄉差距難以遏制并仍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如果加上城鄉之間原本差距更大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國目前的城鄉差距可謂建國以來最大的時期。城鄉差距的擴大,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實現,.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2 相關福利經濟學理論依據
(1)舊福利經濟學
庇古的貢獻在于他兼顧了公平和效率,認為只有更加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資源配置失調時,也可由國家采取措施來予以糾正,以增加社會經濟福利。因此,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的發展,有利于在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干預,在城鄉之間合理分配公共服務資源,提高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
(2)新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中有多種方法很衡量一項制度的政策效果,其中最主要兩種是: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一希克斯改進。
通常情況下,帕累托改進是基于人們的既得利益而言的,而不是基于人們試圖取得的東西,因為后者是沒有止境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政府通過相關的政策干預,針對統籌城鄉發展問題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例如,增加農村地區的教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的公共物品供給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則既可以改善農村人口的福利狀況,提高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又不降低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那么,可以說農村人口的福利狀況實現了帕累托改進。
3、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發展存在的難點
3.1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戰略導致了城鄉分割的局面長期存在,城市發展速度遠高于農村。不斷固化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城市的經濟資源遠多于農村,與此同時,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由國家通過財政手段予以提供,而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由農民自行解決或通過集體制度外籌集資金解決,國家只提供適當補助。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直接影響基層政府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不利于廣大農村人口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它是造成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的制度性根源。
3.2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不夠
擁有必要的財力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實基礎。由于農村地域廣大,人口居住相對分散,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成本大,容易造成成本收益不對稱。尤其是一些邊遠、欠發達的地廣人稀的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單位成本高,省市級向這些地區轉移支付的力度還很不夠,不能有效彌補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所出現的資金缺口和能力缺口。
3.3供給主體單一
首先,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要是由政府來承擔,除政府以外的私人組織、社會團體由于各方面的限制,難以大規模進入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領域。公共服務本身就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很難取得經濟收益,這也使得非政府組織不愿意涉入其中。政府也沒有制定相應激勵措施,讓企業等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因此,理論界主張的政府主導型多元供給模式雖然得到認可,但是很難建立起來。其次,供給責任不清晰,供給主體錯位。由于基本公共服務自身的特性,政府必然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供給主體。
4、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對策
4.1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分配的制度基石
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嚴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的公共服務結構。因此要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建立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盡快取消對農民帶有歧視性的體制障礙、制度障礙和政策限制,給農民以公平、公正的國民待遇。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公共衛生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4.2完善善公共財政體制,增加資金供給
財政支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尤其要確保新增財力主要投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向農村地區。同時,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省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落后地區和農村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縣鄉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相應的財力保障。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加強資金撥付和使用過程中的跟蹤管理,解決農村地區財政自身平衡能力的不足。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評價、監督和考核機制,設計科學合理的效益評價與考核指標,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體系,確保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4.3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地方性法規
良好的制度和規則是秩序的保障。在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中,政府要通過制定和完善各種制度規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法制建設,保障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制度的規范運行。明確政府在統籌城鄉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和權力,保證政府部門依法行政,避免政府部門對于公共服務管理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為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公平發展和均衡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 谷繼建.農民均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福利經濟學解析田金融與經濟,2008(12).
[2] 康紅蕾.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發展口].福建論壇,2008(12).
[3] 岳軍.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行為田.財政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