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珊
摘 要:針對銑齒設備使用時間過長導致的生產性能下降、產品質量精度差、故障發生率高等問題,本文從設備機械切削性能研究入手,重點闡述了銑齒設備優化的關鍵技術點及具體思路,旨在防止加工過程中銑偏齒現象的發生,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以期為有關方面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數控機床;銑齒設備;性能優化;關鍵技術
任何機械生產設備在使用時間過長、超負荷運行等狀況下,都會出現機械性能降低、故障發生頻繁等問題,而在數控銑齒設備生產中,設備老化將導致產品出現精度值低下、質量不符合標準要求等,嚴重影響了設備的生產質量及效率,基于此,現對數控銑齒設備進行研究分析,采取有效的設備優化措施,提高其設備使用性能,保證產品生產質量。
1 機械切削性能研究與優化的目的意義
提升老設備機械切削性能,延長設備的技術壽命主要目的,是快速緩解生產線的壓力,始終能把握訂單式生產節奏的主動權,解決鋼齒牙輪鉆頭銑齒工序瓶頸問題,設備機械切削性能提升迫在眉睫。有針對性的攻關研究,首先是要根據三四軸銑原有的結構特點、設備的實際技術狀態,確保設備原有加工精度、機械性能不喪失,同時又能穩定提升銑削加工機械性能、延長設備技術壽命,這一關鍵技術難點進行研究和改進。著手對相關幾何精度、剛性進行調查,主要總成零部件國產化方案策劃擬定、設計測繪工作的技術準備。
2 刀具及夾持機構的國產化構思與設計
根據機床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分析證實它的機械切削性能,首先受到刀具刀柄結構上的影響,由于刀柄的夾持力不夠使刀具打轉,時常導致打刀、刀具脫落飛出,存在安全事故隱患。分析發現全部指型銑刀一直沿用美國休斯技術標準,刀具刀柄尾端留有一個半圓臺階面,長度占刀柄實際總長近1/3,而且刀具在使用中不斷磨損,要多次重復修磨,因此刀具總長度會逐漸變短,有效夾持部位軸向會不斷向前延伸,由于該臺階的存在,有效夾持面積遞進式的減少,從而降低了變徑套對刀柄的夾持力。
受原刀具刀柄影響,刀具夾頭體在刀具裝夾過程中的,每個操作人員力量的大小不一致,鎖緊力難以控制,實際裝夾過程中往往鎖緊力矩過大,螺紋很容易開裂損壞,導致刀具夾頭體、變徑套報廢。而該刀夾頭體屬進部件,目前國內無法加工,20多年來一直依賴國外進口,采購費用昂貴、每年耗費數十萬,且周期都在8-10個月以上,是困擾設備的主要因素之一。
2.1 設備優化的關鍵技術點及具體思路
提升它的機械性能:
a、在不改變刀頭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刀具刀柄結構重新改進設計,在國產化過程中去掉原有半圓臺階面,形成一個整體圓柱表面,確保夾持力持續有效。
b、將夾頭體一次性使用的單一設計結構,改進設計成重復循環使用結構,在原有基礎上,保留原平面盤形弧形傘齒盤。
c、主要針對刀具夾持力不夠,導致安全隱患為改善著眼點,來提高刀具切削性能。
d、統一鎖緊螺紋的規格,采用矩形螺紋結構,達到增強軸向鎖緊力矩目的,做好易損件材料選型,確定完全互換的技術要求。
2.2 設備優化的具體技術要求
a、刀具夾頭體在國產化改進加工過程中,嚴格按圖紙要求,確保形狀與位置公差。
b、采用過盈配合冷裝配。
c、利用自行設計專用輔助工裝夾具,進行精磨加工達到0.005mm。
d、發黑處理入庫。
e、刀具刀柄與切削韌口的同軸度控制在0.015mm以內,每個切削韌的徑向跳動控制在0.025mm以內,表面粗糙度Ra0.8。
2.3 設備優化后的實際效果驗證
通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驗證,其結果好于預期,實現多次重復使用,精度和使用壽命與原裝件技術指標基本接近,國產化后結構特點好于原裝件,易損件可以進行備件互換,徹底擺脫進口件的制約。切削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不安全因素徹底排除。
a、刀具夾頭體的使用壽命由4500小時增加至11500小時。
b、單件制造費用由原裝進口件2.8萬元減少至0.3萬元。
c、每年工裝損壞維修費用下降5多萬元。
d、維修、操作人員勞動強度、故障率基本降至為零。
3 數控轉臺的B軸鎖緊及傳動機構的優化設計
由于該設備運轉時間長達三十多年,搖籃體數控轉臺B軸的定位鎖緊機構已成疲勞極限狀態,彈性變形轉向塑性變形,各項精度值與出廠標準值存在的偏差逐漸增大,而且銑削加工牙輪齒寬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工件裝夾的所在工位上各軸(B1/B2/B3/B4軸)等高出現不一致,另外,原鎖緊裝置的油缸由于受力較大,端蓋固定螺釘常常發生斷裂故障,后來采用焊接方式修復后產生變形,致使每個受力點發生變化,活塞在缸體中運行阻力大小不一致、夾緊松開時出現不同步,導致傘齒輪及傳動1/2軸損壞頻繁。而因為傘齒輪裝配特點是90°點接觸傳動方式,裝配間隙調整困難,需要反復數次磨調整墊,調整好后需要重新配鉆定位銷孔,一根軸只能重復使用2-3次。
3.1 數控轉臺的技術優化思路及關鍵技術點
3.1.1 優化思路
a、針對鎖緊機構結構、工作原理,重新構思設計方案。
b、解體B1/B2/B3/B4軸,對零部件全部進行損耗檢測、相關原因分析。
c、針對零部件磨損狀況進行技術測量鑒定。
d、著手新的結構自行設計、零部件圖紙繪制,裝配技術要求制定。
通過自行設計輔助工具、檢具對機床幾何精度進行檢測調整,同時將各軸高度使其保持一致。
e、確定傘齒輪、傳動軸國產化改進方案。
f、審定確立方案,相關轉換件圖紙設計繪制、主要部件總成選型與計劃購置工作。
3.1.2 技術要點
a、根據所需2500psi油壓值,將英制4英寸(約102mm)直徑液壓油缸改換成國產直徑125mm油缸。
b、設計新加工的液壓拉桿,將螺紋方形退刀槽改成過渡圓弧,減少受力后的應力集中。
c、要求將原油缸分油器內的O型橡膠圈密封,改為間隙液體密封,降低壓力內泄損耗。
d、將傘齒輪的模數由美制轉成公制,進行配對加工。
e、按26×30mm標準漲緊環尺寸,重新設計傳動軸1/軸2,全部采用公制標準。
f、外協資源國產化加工關鍵細節把控。
3.2 數控轉臺的技術優化具體技術要求
3.2.1 B軸鎖緊機構
a、設備優化加工過程中,嚴格按圖紙要求,保正形狀與置公差及加工精度。
b、裝配過程中零部件的互換性較好。
c、利用自行設計專用輔助工裝夾具,進行裝配精度檢測。
d、液壓壓力要求降到800psi以內。
e、環形鎖緊力較原來提高3-5倍以上。
f、夾緊松開同步時間由原來8-10秒降至現在的2-4秒。
3.2.2 工件夾緊油缸
a、將英制4英寸(約102mm)直徑液壓油缸改換成國產直徑125mm油缸。
b、設計新加工的液壓拉桿,將螺紋方形退刀槽改成過渡圓弧,減少受力后的應力集中。
c、要求將原油缸分油器內的O型橡膠圈密封,改為間隙液體密封,降低壓力內泄損耗。
3.2.3 傳動螺旋傘齒輪
a、將傘齒輪的模數由美制轉成公制,進行配對加工。
b、按26×30mm標準錐形漲緊套,重新設計傳動軸1/軸2,全部采用公制標準。
c、通過外協資源國產化加工完成。
3.3 設備優化的實際效果驗證
通過上百次調試驗證和一年多時間實際加工運行性能考驗,設計目標、技術要求全部得以實現,部分設計應用效果好于預期,國產化改進工作取得圓滿成功。實際上通過淘汰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密封技術,改進后的零部件使用效果較原隨機備件提升數倍,主要是提高工件的夾緊力,解決內泄問題。
另外,降低系統油溫,提高液壓系統工作地穩定性。B軸傘齒輪及傳動部件進行國產化后,穩定運行近15000(兩年半)小時無故障,各項技術指標全部達到設計預期,完全可以終生替代使用,再次徹底擺脫對進口件的依賴與束縛。
國產化工作完成后,有形與無形價值雙雙體現,機械切削性能穩定提升,徹底解決A軸翻轉平衡力不均、銑齒加工尺寸不穩的質量、安全隱患的問題。整個設備技術壽命得到有效延長。降低維修勞動強度、修理成本數十倍,故障率基本為零。
4 Y軸滾柱絲杠及組合軸承優化
該機床的Y/Z軸絲杠兩端支撐軸承采用的是滾針式雙向推力圓柱滾子組合軸承,由于受重載切削,導軌副之間摩擦阻力很大,因目前潤滑方式為脂潤滑,在摩擦阻力過大的情況下潤滑脂潤滑性能下降,絲杠轉動形成軸向負載較大導致組合軸承磨損現象嚴重,致使機床精度喪失、機械加工性能降低。
軸承屬特殊易損件,有效壽命在18000~20000小時內,如果超出它極限使用范圍,壽命就會縮短,造成銑削加工尺寸不穩定,同時會導致伺服驅動、伺服電機負載過大損壞。由于絲杠工作超過疲勞極限,開始出現磨損反向間隙增大、表面冷作硬化脫落使滾珠槽研傷報廢。然而專機英制規格的滾珠絲杠需要定制,費用高、周期很長,由于上述不利因素存在,所以絲杠、軸承需要充分利用國內成熟技術進行國產化改進,杜絕因備件制約導致對維修的困擾。
4.1 Y軸滾柱絲杠及組合軸承優化相關工作思路
針對上述現象以及傳動原理、結構特點,對組合軸承、滾珠絲杠進行國產化探討,根據自行測繪條件,國產化前進行公英制的轉換測繪計算。組合軸承作為絲杠的支承部件,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的滿足承載能力、機械性能及精度要求,同時須能承受雙向軸向載荷和徑向載荷,要具備較高的傳動精度和剛性,在保證關鍵參數的前提下,對其他影響裝配精度的參數進行必要改動。注重公英制轉換、技術測量與測繪細節、形位公差把握,機械性能指標確定。
4.2 Y軸滾柱絲杠及組合軸承優化具體技術要求
a、軸承內圈端面對滾道的跳動:≤2μm;
b、軸向載荷25KN作用下,軸承的啟動摩擦力矩:≤65N?mm;
c、軸承極限轉速300r/min,對應滾珠絲杠副快速移動線速度≥8~15m/min。
d、組合軸承具備軸向和徑向雙向承載性能,接近或達到進口同類型產品技術要求。
e、組合軸承軸向與徑向跳動公差應控制在0.002mm以內,承載運行時重復定位精度準確可靠。
f、絲杠軸端與軸承裝配間隙采用過度配合。
4.3 Y軸滾柱絲杠及組合軸承優化實際效果驗證
根據改進思路及技術要求,在絲杠、軸承國產化實際改進過程中,在不影響裝配調整的情況下,注重對軸承的法蘭上注油孔進行改進設計,便于維護時潤滑油脂及時注入。通過改進設計后的組合軸承、滾珠絲杠,在實際安裝使用后至今約7000小時,軸承的平均使用壽命、潤滑性能較原來提高2倍,機床的機械切削性能得到前所未有提升,加工精度穩定、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各項技術指標、整體性能達到原國外進口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而且采購周期縮短3倍,費用降低60%,同時維修工作強度降低了一倍,同樣不再受進口件制約。此次銑齒設備機械切削性能攻關研究取得較好效果,基本解決了加工范圍窄,工序瓶頸問題。
5 結論
總之,對老化設備進行機械性能優化改進,需要根據設備結構特點采取合適的優化方案,應特別注意優化措施中的關鍵技術難點,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深入研究,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以專業的設備優化設計方案以及施工操作,提高機械設備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品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常超杰、閆永克、王雷飛.XK714數控鉆銑床數控系統升級改造[J].金屬加工(冷加工).2013(22).
[2]董振林.數控機床維修中的問題及方法[J].科技與企業.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