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李包庚
摘 要:價值觀是一個人區分正確與錯誤、好與壞的觀念系統,女大學生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也反映出社會和個人的道德素質的水平,在社會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部分女大學生也表現出拜金主義、注重高消費、崇拜韓文化等與主流價值觀傾斜令人擔憂的一面,并提出解決高校女大學生的價值觀轉變的有效辦法。
關鍵詞:女大學生;價值觀;對策;
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是指女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行動指南等方面的一種觀念。女大學生價值觀在高校中表現的比較突出,她們有著自身的優點,愛學習,熱心公益,充滿朝氣,“女漢子”精神爆棚,但是在對待理想和現實的態度,和對待韓國文化方面產生了許多崇拜和傳統文化等方面有了一些與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相違背的地方,應該引起社會重視。
一、高校女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方面
通過對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的調查研究,我得出一些關于高校女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1.勤奮努力,有夢想
從整體上看,這些女大學生是很愛學習的,因為她們都出生在農村家庭,家庭狀況不是很好,期望她們考上大學有一個好的未來,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她們努力學習,參加各種考試,獲得許多榮譽,部分女生準備考研究生。這些女大學生有自己的夢想,希望在大學這個開放的平臺和環境中進步發展。
2.愛讀書,以圖書館為家
約70%的女大學生學生表示很愿意去圖書館學習,充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去來為自己學業提供必要幫助。學生在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環境里能更好的學習新知識和了解更多的信息。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不少女大學生都是愿意奉獻愛心和參加公益的。綠化校園,女生發揮“女漢子”精神,拿著鐵鍬挖土栽樹;社團招新,女生頂著烈日充當“喇叭”;“中華誦”舞臺上,女生化身慷慨激昂的豪杰歌頌大好河山;寒風瑟瑟的冬日,女生積極支教給鄉村兒童送去溫暖。
4.樂于助人的“女漢子”精神
在部分高校中,女生的數量遠遠超過男生,女生在這種氛圍中養成了愿意擔當的品質,甚至霸氣和不服輸性格。部分女生在挑大梁,愿意以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幫助別人,熱心公益,對于有困難的同學,慷慨解囊,不計較值不值和有沒有好處,同時還會表現的愛心爆棚,本著“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原則。
二、高校女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方面
在部分女大學生表現出優秀的品質和風尚同時,在社會環境和不良風氣的潛移默化之下,也在一些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令人擔心和不好的苗頭。
1.對待金錢上,向“錢”看齊,重金主義
大部分女生注重金錢,注重消費,追逐名牌,并把錢用在買衣服、化妝品、外出吃喝和看電影演唱會方面甚至50%以上的女生都認為金錢是相當重要的,而且做一件事會考慮是不是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對自己有沒有好處等等。這是因為女生隨著對社會和現實認識的增多,了解到要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就要有比別人更多的籌碼和吸引人的東西。同時,還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女生通過手機能夠知道更多的社會和娛樂信息,明星效應充斥著整個社會,特別是近年來,小鮮肉,男神,韓國歐巴時不時的吸引著女生的眼球,電視劇中所塑造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和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結局都對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的觀念產生了一些影響,渴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財富享受更好的生活。早在相親節目而出名的“寶馬女”馬諾曾在節目闡言:寧愿坐在寶馬上哭也不愿坐在單車上笑。據調查,50%以上的女生仍堅信有錢就是幸福,有的甚至視金錢為座右銘,金錢是衡量幸福的標準。更為可怕的是,在“畢業就意味著失業”的恐怖魔咒下,一些女大學生有了做“小三”的念頭,想通過不勞而獲去實現幸福。
2.消費上,攀比、注重面子,“名牌”消費情結
女生存在著攀比的心理,面子精神嚴重。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的發展,每家每戶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女大學生注重對名牌產品的消費,還有女生天生就有著嫉妒和攀比的心理,在學校,女生一般是結伴行動,長期一起生活,不能容忍自己比別人差,別人有的自己也要買。隨著心智的成熟,女生開始化妝追逐時尚,并投入大量金錢購買名牌的化妝品。另外,女生愛漂亮,喜歡買新衣服,注重品牌,喜歡受到別人的贊揚和注意,這些誘因導致有些女生心理不平衡,也跟風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購買品牌衣服和包包。
3.以自我為中心,盲目追求品質生活
自從考入大學,在家里,學生就得到家長和親戚的贊揚,在學校也接觸到更多的新東西。于是一種驕傲的意識就產生了,覺得自己還是可以的。在許多方面希望能夠得到滿足。從橫向來看,她們的生活費是逐年增多的;縱向看,每個院系的生活費是不同的,美術系的月均生活費是最高的,也是變化最快的,她們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她們的性格:時尚、有個性、愛花錢、愛打扮。女大學生要求父母給更多的生活費給自己,要求父母給自己買更多的衣服和其他一些東西,努力達到自己的理想生活標準,但父母不理解為什么孩子一上大學,花銷是如此之大。在父母的周旋中,女大學生會與父母產生矛盾,宣稱生活費不夠花,自己的這些小小的要求都不能達到,別人的零花錢總比自己的多,自己在同學面前都沒有面子等等。這些現象和矛盾造成了許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女兒回家,笑稱只要自己的孩子回家就會戰火頻頻,自己也心驚肉跳的。
4.價值判斷上不堅定,難以抵制誘惑,自控力差
從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來看,部分高校的女大學生在想法上是不夠成熟的,特別是在價值判斷上不能堅定道德標準,自控力差。在社會上許多女大學生受到許多網上信息的誘惑和金錢的欺騙,放下自尊自愛去從事涉黃涉毒的事情。在調查中,對于小三的看法中,接近半數的人表示能理解,這甚至意味著一種社會風氣敗壞的隱患。據新聞報道,2015年,一起橫跨香港、澳門、北京、上海、廈門、重慶、哈爾濱、青島等十余個城市的賣淫案終于告破。此次案件與往常不同的是,多數賣淫者為在校女大學生,甚至還有未成年的高中生。學生多數在“經紀人”的指引下,把自己包裝成三線明星進行賣淫。在這起事件的后,是眾多女大學生受到給予的種種好處的蒙蔽,自控力差,以致拋開自尊和道德去從事所謂“輕松”的事。
5.對待外來文化上,崇拜韓劇和韓星,冷淡民族文化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國家培養的人才,女大學生在大學中學到許多新的知識,思想觀念開放。女生們都表現了對韓劇的熱愛,幾乎大部分女生都相當沉溺韓劇。女生們都是非常喜歡追韓劇的,崇拜韓國明星的,有的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了。在網絡生活中,對于外來文化特別是韓國的是相當崇拜和接受,愿意接受韓國帶過來的東西,轉而對民族文化漠視,產生懷疑和批判。
同時,網絡也導致女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淡化,網絡的自由和開放,各種社交網站不良信息、圖片和視頻在網站上傳播,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形成嚴重的沖擊,她們漸漸地把一些嚴重犯罪和違反道德的事件看成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三、高校女大學生錯誤價值觀形成的原因
1. 零花錢充裕,受追求高消費的風氣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取得驕人成績,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帶來了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市場經濟推崇金錢至上,這給人們帶來思想上的沖擊,許多人開始追求金錢,不想過著以前的那種苦日子。這種全民賺錢的氛圍對于即將跨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招招斃命。特別是女大學生,本來就是消費經濟的帶頭人,品質生活,刷不完的卡,買不完的衣服首飾是她們的向往,這些幻想就造成她們對于金錢的情有獨鐘,一切向錢看齊傾向突出。女生在購物、化妝、戀愛、聚餐和看電影演唱會方面的消費額表較高,特別是在購物化妝方面的消費是不斷提高的,說明女生的消費水平在提高,而且對高端產品的消費也是不斷提高了,這就造成了女大學生對金錢的重視。
2. 韓國文化的影響力,韓劇的強大吸睛力
信息革命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縮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給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多,手機的全民化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們不必再花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寄一封信告知自己的狀況。特別是對于心智正處于成熟期的女大學生來說,這確實也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在文化的無國界交流和多樣化發展的大趨勢下,韓劇進軍中國,韓劇在中國的熱播,引發女大學生群體對韓劇和韓星的熱捧,向往劇中所塑造的生活方式,幻想和沉溺在虛幻浪漫的愛情中。這造成了女大學生紛紛追求相同的生活方式,網絡的自由、開放、虛擬是女大學生的價值觀走向個性化和多樣化,使社會道德的作用逐漸失去作用。網上炫富的富家女,部分明星的奢侈生活,以及暴發戶們奢華的生活方式,這給女大學生一種心理的不平衡和抑制不住的艷羨之情。想追逐她們的腳步以及向往有相同的運氣去碰上個“高富帥”,從此人生像開了掛一樣駛向幸福的彼岸。隨著國家對國外電視劇的引進和更為開放的政策,韓劇在中國女大學生中的地位居高不下,各種偶吧和美女都是她們力捧和追逐的對象,認為韓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高大尚”的。更有甚者,對韓國明星的崇拜已經過于癡迷,拼命竭盡所能的去模仿和接近自己的偶像,失去了理性判斷的能力。
3. 家庭結構改變,獨生子女增多
女大學生的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的比例是接近一半,有兩個以上孩子的所占比重很小,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所致。李新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生育工作重心的轉移?中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計劃生育需要在四個方面進行轉移:第一,由控制人口數量逐步轉向提高人口質量;第二,由生育調節逐步轉為生殖健康保護;第三,由社會控制逐步轉為家庭和個人控制;第四,由避孕措施的無償提供轉為節育措施的有償措施。[3]計劃生育帶來了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優化,每個家庭的孩子只有一個或者兩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孩子的減少,每個孩子會得到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的關愛。家人也是事事順著孩子,這就養成了女大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顧別人感受,不能理解家庭和父母的難處,這也是當今女大學生與父母關系越來越緊張的重要因素。
4.教育結構中的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不同步
中國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培養的高知識的人才也是越來越多。國家為了掃盲和提高國民素質,非常注重對國民的教育。但是,我國長期以來教育采取“灌輸式”教育方式。由此,教育演變成一種存儲行為,學生是儲蓄所,老師是儲戶。[4]運用相當強硬和單一教育的方式給學生傳授知識,幾乎忽視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把關,這也造成了女大學生思想素質和知識水平的差距很大,女大學生對外界的誘惑沒有十足的抵抗力。另外,隨著國家要求普及教育和高校擴招的擴大,一些沒有經過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習的學生也可以很輕松的進入大學習,這些心智沒有完全成熟的女大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就如“復旦投毒案”林森浩所說:當我還在自由世界里的時候,我在思想上是無家可歸的。沒有價值觀,沒有原則,無所堅守,無所拒絕。頭腦簡單的人生活在并不簡單的世界里,隨波逐流,隨風搖擺,兜不住的迷茫。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我而言,是很不清晰的。這迷茫與想要有所改變的內心訴求成了我身上最主要的矛盾。我一直在認識自己。某日,我在某電視節目里聽到一句話: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制定規則的。這話在當時我的心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我恍惚地以為我找到了突破口:我要成為一個善于制定規則的人,在生活中要不吃半點虧,還要欺負欺負別人。也許就是這樣的一種模糊的認知隱隱地引領著我犯下了這個罪大惡極的過錯。[5]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的缺失和忽視,不僅會造成家庭的悲劇,還會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
5. 社會進入結構轉型期,思想活動的差異性獨立性沒有充分重視
托馬斯海貝勒認為,中國并非像西方很多人感覺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專制政權,并且近幾十年沒有發生變化。[6]中國的社會轉型期,必然會引起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伴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巨大變化,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必將隨之改變,并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重構。不可否認的是,在眾多改變之中,作為文化觀念價值體系核心的信仰之困惑總是其中最為深刻的帶有總體性的影響和根本性的變化。[7]其實,中國正在邁向一個自治、法治和參與程度更高的開放社會,女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同時,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這些積極和消極的作用交織在一起,女大學生追求思想的獨立和獨特,行為的求異以吸引目光。這些差異和追求獨特性給這女些大學生相當的鼓勵,在片面的看待社會出現的影響后,更加鼓勵自己去繼續實施這些行為或者遵循這種思想,內外的表象導致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偏向正軌。
參考文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N].人民日報,2014年02月12日.
[2]李玉燕,王丹.溫州警方破獲特大網絡賣淫案[N].溫州晚報,2015年06月19日.
[3]李建新.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生育工作重心轉移問題[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5.
[4] 劉欣.談談“灌輸式”教育的改革[J].繼續教育,2012,11.
[5] 杜鵬.復旦大學投毒案[DB/OL].baike.sougou.com/v...2015-12-19.
[6] 杜燕,萬欣榮.中國社會轉型的表現、特點與缺陷[J].社會主義研究,2011,04.
[7] 劉杰.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信仰危機及其重構[J].延安大學,2013,06.
作者簡介:
丁敏,女,安徽人,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李包庚,男,江西人,哲學博士,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