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滿族音樂對外傳播研究,一方面使滿族音樂真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豐富我國民族特色音樂保護理論和體制,推動其他地區特色民間音樂保護政策的完善。但現階段,有些滿族傳統音樂已完全失傳,一些尚存的音樂正處于衰退和瀕臨失傳的境地。本文從建立完善滿族音樂傳播政策、創建滿族音樂數據庫、實現滿族音樂產業化三方面,推動滿族音樂對外傳播研究。
關鍵詞:音樂文化;對外傳播;滿族
一、引言
1911年,滿族退出統治民族歷史舞臺以后,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族音樂開始了百年蟄伏。這期間,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農歷七月十五,熱河最后一任都統湯玉麟在沙堤舉辦盂蘭會,超度陣亡將士,舉行了空前隆重的離宮十番演奏。七十年代末,“搖籃曲”經過漢化處理,走進了傳統音樂的視野,但滿族歌曲規模化研究、整理、傳承和對外傳播一體化活動尚有待時日。在滿語即將失傳的今天,滿族歌曲是宗教、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集合,其流傳關乎著滿族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滿族歌曲應該怎樣保持其獨特的民族藝術特色,應該借鑒什么樣的音樂傳播模式決定了滿族歌曲的傳播歸向。
二、滿族音樂對外傳播研究意義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任何音樂現象都離不開音樂傳播。傳播者將音樂意圖和音樂形象通過音樂信息的傳播為人們所共享。這種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實現其功能的根本途徑。說到底,人類幾千年的音樂社會實踐就是音樂的傳播實踐。沒有音樂的傳播就沒有人類的音樂。
一方面,對滿族音樂對外傳播發展的研究,旨在使得滿族音樂被人們所熟悉認可,并且能夠真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進而使得全國其他少數民族的特色音樂不在現代化的腳步中湮滅,并且獲得有效的傳播和發展。另一方面,對滿族音樂對外傳播與發展的探討,有利于豐富我國民族特色音樂保護理論和體制,對其他地區特色民間音樂保護政策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滿族音樂對外傳播現狀及思考
滿族音樂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性、藝術性、文學性的特征在全國民族音樂乃至世界范圍內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們缺少相應的組織機構與管理,缺少挖掘整理與利用,導致一些珍貴的滿族音樂殘存于民間或被外來人員挖走。滿族地區口口相傳的特色民歌,由于重要傳承人的離世或因其年邁多病而無力演示,迫使滿族音樂的傳播工作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與挑戰。隨著現代人思想意識觀念的轉變,滿族大文化環境與族權的萎縮,滿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播舉步維艱,有些滿族傳統音樂已完全失傳,一些尚存的音樂正處于衰退和瀕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拯救、挖掘、傳播滿族音樂文化已迫在眉睫。
針對目前滿族音樂傳播與發展政策中出現的問題,為了挽救滿族音樂,并進一步促進其對外傳播,結合滿族文化實際發展情況,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滿族音樂的傳播提出建議。
(一)建立完善滿族音樂傳播政策
傳播對于任何一種音樂文化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有效的傳播途徑,擴大滿族音樂的活動空間,增強滿族音樂的群眾基礎,從而進一步提升滿族音樂的生命活力。當代社會,現代媒體的傳播是最為快速有效的,通過網絡、電視電臺、新聞媒介將滿族音樂包裝傳播出去,向公眾介紹滿族音樂,讓更多的人接受并且喜愛滿族音樂。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現代媒體積極主動的傳播滿族音樂,鼓勵滿族音樂民間藝術團體及個人積極開展滿族音樂相關活動,研究開發滿族音樂產品,為媒體提供傳播資料。此外,政府應當鼓勵各市縣特別是滿族自治縣的中小學開設滿族音樂普及課程,較之于媒體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則更具有針對性,在滿族人民的活動區域內,以教育教學的形式對滿族音樂進行傳播,加深了滿族音樂的群眾根基,增強滿族人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政府還應鼓勵學校開設興趣班,對喜愛滿族音樂的人進行重點培養,同時政府還應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如財政補貼、提供活動場所和相對應的獎勵措施。
(二) 創建滿族音樂數據庫
如前文所述,目前,眾多珍貴的滿族音樂形式和作品散落于民間,口口相傳的特色民歌,由于重要傳承人的離世或因其年邁多病而無力演示。因此,對滿族區域音樂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編印、出版已成為搶救、保護滿族音樂的當務之急。因此,相關部門應盡快成立相關保護組織,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滿族區域音樂開展專題研究;設立檔案館,對相關樂器、服飾、道具、曲譜、文獻、音像資料等進行科學、系統的保護與整理,建立系統的滿族音樂數據庫。
(三) 實現滿族音樂產業化
滿族音樂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優越條件。合理的配置、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旅游文化資源,實現滿族音樂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培育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對于滿族音樂的全面發展和對外傳播有著重大意義。因此,將滿族音樂列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文化產業,通過相關政策的扶持、旅游經濟的拉動和各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滿族民間音樂表演活動的開展,必將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滿族音樂,推動滿族音樂的保護和對外傳播。
四、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其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傳播媒介,正是在音樂傳播媒介的作用下,民族文化才經過無數次“傳播——接受——積累——傳播”的循環周期傳衍至今。民族民間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我們需要深入探索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規律和方式,對它過去的情況、目前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都要進行多維的、客觀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播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漫長過程。關鍵是我們應該在保護和傳播民族民間音樂方面達成一定的共識,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傳播途徑,努力探索、尋求保護和傳播它的最佳局面。
參考文獻
[1]石光偉,劉桂騰,凌瑞蘭.滿族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張佳生.中國滿族通論[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
[3]曾遂今.音樂傳播學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4]張迪華.我國原生態民歌的現狀及其保護[J].歌海,2008(6).
[5]曾雪飛.從音樂傳播的視角思考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J].貴州大學學報,2006(3).
作者簡介:
閆柯菲(1983- ),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語言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是秦皇島市社科聯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課題:秦皇島滿族歌曲對外傳媒研究(20170509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