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民
摘 要: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煤炭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行業結構優化、脫困升級,妥善安置職工是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關系職工切身利益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本文從三個主要渠道和二個輔助渠道對職工安置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為相關單位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化解煤炭行業 過剩產能 職工安置
一、職工安置的政策依據
(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關于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6〕32號)
(二)財政部關于印發《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6〕253號)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5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二、職工安置原則
(一)依法依規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為中心,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為目的,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備、精干高效、廉潔務實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優化人員結構,發揮個人專長,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慎重穩妥的原則。加強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職工安置總體方案,職工安置總體方案經過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公布實施。
(三)公開公正的原則。職工安置總體方案通過后,將安置方案及安置費用列出并進行公告公示,廣泛聽取職工意見,做到程序公開、透明,確保辦法公平、機會均等、過程公開。
三、職工安置主要渠道
職工安置主要渠道分為:企業內部退養安置、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和企業內部分流安置等。
(一)企業內部退養
對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之內的職工(含距特殊工種退休年齡5年之內),再就業有困難,在職工自愿選擇,企業同意并簽訂內部退養協議、依法變更勞動合同后,可實行內部退養,享受內部退養待遇,達到退休年齡時正式辦理退休手續。
1、經批準辦理內部退養手續的職工,內部退養期間由所在單位按月發放內部退養生活費,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個人繳費部分由企業從獎補資金中代扣代繳。
2、生活費標準不得低于當地職工最低生活標準,退養生活費按每年一定比例的增長率計算提留,首年計發數仍按當年實際執行標準數額計發。
3、提留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計算及繳納標準。
(1)每位內退人員養老保險費原則上以擬定方案之月職工個人繳費基數為基數,按前5年全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計算核定下一年度月繳費基數,按規定的繳費比例計算應提養老保險費,繳費基數最低不得低于上年度全區(省)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
(2)每位內退人員預留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當年用人單位繳費基數×費率×內退年數),并考慮按年均繳費基數增長率15%左右計算預留內退年限基本醫療保險費。
(二)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
1、對依法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下崗失業人員,除企業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外,下崗失業人員可參加由政府認定的定點培訓機構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所需培訓費用按規定和程序申請補貼。
2、企業將書面告知失業人員到受理其就業服務與失業保險業務經辦機構辦理失業登記,獲取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等服務,爭取納入當地就業創業政策扶持體系。
3、優先償還拖欠職工在崗期間的工資,補繳欠繳的社會保險費。
4、經濟補償金計算政策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的有關規定計算支付。
(三)企業內部分流安置
1、鼓勵地面人員轉換到井下崗位工作,在薪酬分配上向井下一線和井下輔助工種傾斜,保證采掘工人薪酬收入水平合理穩定。
2、通過移交礦區“三供一業”職能、移交企業辦醫院、學校、幼兒園等企業辦社會職能分流安置人員。
3、利用管理和技術優勢,托管省內外煤礦分流安置人員。
4、依托勞動力資源充足優勢,開展省內外勞務輸出分流安置人員。
5、盤活存量資產帶資開發第三產業分流安置人員。企業利用現有場地、設施和技術,通過轉型轉產、多種經營、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培訓轉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員。
五、職工安置輔助渠道
(一)轉崗創業就業
經職工本人申請,單位同意,可以自謀職業創業闖市場,企業保留勞動關系,最長至勞動合同期限結束,企業積極為自謀職業人員向政府部門爭取稅費減免和政策扶持,并為職工辦理社會保險,職工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個人按月上繳單位代繳。
(二)公益性崗位托底
企業積極為下崗職工爭取公益性崗位,對需要安置的下崗職工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就業的大齡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和社會最低保障家庭人員,向政府爭取使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
六、工傷職工保障計劃
(一)對因工傷殘1-4級職工,按月發放傷殘津貼、護理費等傷殘待遇,費用開支渠道從參保當地社保基金中列支。
(二)對因工傷殘5-6級職工,按月發放傷殘津貼,費用開支渠道從企業總成本中列支。
(三)對因工傷殘7-10級原已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職工。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三十九條規定,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由參保當地社保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和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四)撫恤人員保障計劃及所需費用;
對企業職工因工死亡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應按月發放撫恤金,費用開支渠道從參保當地社保基金中列支。
七、職工安置資金來源渠道
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6〕253號),對企業拖欠的工資、社會保險費、退養費用(含生活費、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經濟補償金以及其他符合要求的職工安置費用等,先由企業籌集資金解決,再向當地人民政府申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
八、結論
總之,去產能則意味著將給就業帶來巨大壓力,在整體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背景下,分流人員的再就業將成為一大難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特別是失業保險制度、創新再就業工作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等將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分流安置職工再就業的有效舉措,也是當前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不約而同達成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2]魏志勇,車建新.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M].2000年.
[3]趙曙明.國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南京大學出版社[M].1999年.
[4]沈利生,朱運法.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5]張瑩玉.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配置.立信會計出版社[M].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