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學義 張東陽
摘 要:本試驗對鉛火試金富集金、銀的方法進行研究。該法的主要的干擾元素有銅、銻、硫、鐵等,結果表明硫、鐵對火法試金金、銀基本沒有影響,硫、銅在一定范圍內干擾不明顯, 但當銅的含量大于20%時對金、銀的測定有明顯的影響。本次試驗與濕法及重現性好、可靠性強、準確度高。本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解決銅含量大于20.00%的冰銅渣及銅回收中間物料中金、銀含量的測定。
關鍵詞:火試金 金 銀 干擾元素.
一、前 言
火試金法富集金和銀是一種應用成熟的預富集方法。實現這一目的, 就是依據金屬的易還原性,把要測定的貴金屬呈金屬狀態(tài)析出來而富集于某一金屬中,這種方法稱之為火試金法,用其中某一金屬去捕集貴金屬, 這一金屬就是火法試金所謂的捕集劑,以某種金屬做捕集劑, 就稱為某種火試金法。此外,如果這種與貴金屬相近的金屬不是用作捕集劑, 而它又和貴金屬共存于被分析的試樣中,必然也會和貴金屬一起呈金屬狀態(tài)析出來,將會影響測定貴金屬, 那么,它就成了干擾元素。如用鉛作捕集劑,稱為鉛試金法等等。其中, 鉛試金法用的最早、適應廣, 鉛試金法屬于經典火試金。利用金屬鉛在高溫熔融時, 能與貴金屬形成合金的性質, 從而起到捕集貴金屬與雜質成份分離的目的。而金、銀等貴金屬與鉛形成合金進入。
所得的鉛扣(貴金)置于灰皿中,在適當溫度下進行氧化灰吹除鉛,灰吹時鉛氧化成氧化鉛而滲透于多孔的灰皿中,從而除去鉛扣中的鉛及少量賤金屬,最后在灰皿的表面上得到金銀及其他貴金屬合粒。
用乙酸煮沸處理合粒表面粘附的雜質,再利用金不溶于硝酸而銀則完全溶解的特性,用硝酸溶解分金、將獲得的金粒經淬火后稱量,可計算出金的含量,根據金銀合粒質量與金質量之差即可求出銀的質量。
而以上方法對于含銅量較高的物料無法檢測出準確的數據,因此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大量實驗總結出預先用硫酸處理試樣,有效避免銅對金、銀分析的影響。
二.操作及規(guī)范
1.使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火試金測定高銅物料的銀量和金量的方法。
本方法適用于銅含量20%-50%(質量分數)銅的硫化物、氧化物中銀量和金量的測定。
2.反應原理
試料預先用硫酸消除銅再與適量的熔劑熔融的同時,以鉛捕集金、銀形成鉛扣,其他雜質與熔劑生成易熔性熔渣,利用鉛扣與熔渣的密度不同,鉛扣與熔渣分離,灰吹得到金、銀合粒,用稱量法測定金、銀合量。利用金不溶于硝酸的性質,使金、銀分離,用稱量法測定金量,合量減去金量即得銀量。
3.樣品的準備
試樣粒度不大于0.090mm。
試樣必須在100℃-105℃烘箱中烘干4h,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
4.試驗方法
4.1試樣除銅
稱取20g冰銅樣品置于500ml燒杯中,加入硫酸50ml,蓋上表面皿,在電熱板低溫溶解,待反應結束。冷卻后加入200ml水用洗滌表面皿和杯壁,稍冷后用快速濾紙過濾;將沉淀物全部轉移至濾紙上。用溫水將沉淀物洗至藍色消失。沉淀連同濾紙放入燒杯中,鼓風干燥箱烘干。
4.2分析試驗
4.2.1配料熔融
上述試樣烘干后全部全部轉移至粘土坩堝中,加入80 g 氧化鉛、40g 無水碳酸鈉、10g 二氧化硅、15 g 硼砂、根據試樣的總還原力和硝酸鉀的氧化力確定硝酸鉀的加入量( 一般控制在10g 以內) 。攪拌均勻后, 覆蓋20 g的NaCl。將坩堝放入電爐內, 慢慢升高溫度, 升溫到1100℃ 保持50min。取出試金坩堝并在石板上輕輕墩幾下; 然后倒入已預熱的鑄鐵模中, 放置冷卻。將熔渣與鉛扣分離, 稱重( 保持鉛扣25~40 g)。
4.2.2灰吹
將鉛扣放入已在890℃試金電爐中預熱30min的灰皿中,關閉爐門2min,待熔鉛脫去黑膜后,稍開爐門,同時控制爐溫在890℃下進行灰吹,當金銀合粒出現閃銀點,灰吹即告結束,把灰皿移至爐門口。取出冷卻后,用鑷子取出金銀合粒置于瓷坩堝中,灰皿保留。
4.2.3二次試金
將熔渣及灰皿粉粹后(保證粒度<0.104mm),按如下方法配料,進行二次試金。
將熔渣和灰皿(全部)、50g無水碳酸鈉、80g氧化鉛、15g二氧化硅、15g硼砂、3g淀粉置于原試金坩堝中,攪拌均勻后,覆蓋約10mm厚氯化鈉,以下按6.4.2-6.4.3進行。
4.2.4分金
加10mL冰乙酸于瓷坩堝中(瓷坩堝中含兩顆金銀合粒,即灰吹和二次試金所得到的金銀合粒),加熱微沸10min,傾倒出溶液并洗凈,烤干。用小錘將金銀合粒錘成0.2mm-0.3mm厚的薄片,然后再試金天平上稱量,得金銀合粒的質量。
6.5.2 將錘成薄片的金銀合粒置于瓷坩堝中,加入15mL-20mL濃度為1:7的熱硝酸,待反應緩慢下來后,再加入濃度為1:1的熱硝酸至填滿瓷坩堝于低溫電熱板上加熱近沸,等到銀全部溶解于硝酸后(反應停止),小心傾出溶液,用二次蒸餾水洗滌2次,再用熱水洗滌瓷坩堝及金片3次,烤干,在550℃馬弗爐中進行退火約5min,取出冷卻后,將金粒放在試金天平上稱量,得金粒質量。將試金所得金銀合粒質量減去金粒質量即為銀的質量。
4.3數據計算
按公式(1)、(2)分別計算金、銀的質量分數wAl 、wAg ,數值以kg/t表示:
(1)
(2)
式中:
m1 ——金銀合粒質量,單位為毫克(mg);
m2 ——金粒質量,單位為毫克(mg);
m3 ——分析所用氧化鉛總量中含銀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
m4 ——分析所用氧化鉛總量中含金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
m0 ——試料的質量,單位為克(g)。
金的計算結果表示至小數點后三位;銀的計算結果表示至小數點后兩位。
三.試驗結論
1.結論
1.1本文所述的針對高銅物料的化驗操作方法可行,且化驗準確度可提高95%。
1.2進行粗鉛中金量、銀量的測定時,稱取20g粗鉛樣品,用濾紙包裹,以下按5.2.2、5.2.4進行。
1.3高銅物料中金量、銀量測定時,根據不同品位的物料,所選氧化還原物料(淀粉/硝酸鉀)的種類和質量不同,同時,物料的配比也有所不同。根據常年從事此項工作所積累的經驗選擇最有效的物料配比。
1.4次試驗與濕法及標準加入法相比較,重現性好、可靠性強、準確度高。
2.優(yōu)缺點
優(yōu)點:1、 取樣量大, 代表性好, 可以把取樣誤差減小到最低限度。
2、適應性強, 除極個別的樣品外, 幾乎能適應所有的礦物。
3、富集效果好, 能將幾微克, 甚至零點幾微克貴金屬, 從含有大量基體元素的樣品中定量地富集到捕集劑中。貴金屬損失一般只有百分之幾, 且富集倍數可達一萬倍以上。
缺點:試金法技術常被技術監(jiān)督部門用于質量監(jiān)督檢驗或仲裁。要求較高,操作較復雜,比較費時,成本較高,是一種破壞性的有損檢測,所以不適合于貴金屬首飾商業(yè)性的成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