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娜 周海靈
摘 要:司法實踐中,由于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理解的不同,經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不僅造成了司法混亂,而且對被告人亦造成了司法不公,進而影響到司法公信力。本文將以臺州地區的交通肇事案件為分析樣本,從實踐中的困境入手,對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禁止重復評價原則適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內涵、適用范圍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司法實踐中碰到的瓶頸。
關鍵詞: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交通肇事 定罪情節 量刑情節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一:王某駕駛機動車與逆向行駛的被害人馬某駕駛的二輪電動車發生碰撞后逃離現場。經鑒定,馬某損傷程度為重傷二級,王某因逃逸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X區人民檢察院認為,在本案中逃逸行為已作為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予以評價,不能再次將逃逸行為作為入罪的情形予以雙重評價,故認為王某的行為不構成交通肇事罪,決定對王某不起訴。
案例二:被告人黃某駕駛機動車與被害人何某發生碰撞致何某死亡后逃離現場。黃某因逃逸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X區法院認為,因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被推定全責的,仍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故對被告人黃某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案例三:被告人蔣某醉酒后駕車與被害人發生碰撞后逃離現場。經鑒定,被害人羅某損傷程度為重傷一級。另查明,被告人蔣某醉酒后駕駛機動車是導致此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即使排除逃逸情節,也應承擔此事故的主要責任。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蔣某的醉駕情節雖在交通事故認定時已經評價了一次,但屬于行政法上的評價,不影響在刑法的定罪階段再評價一次,因此被告人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從上述三個典型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已作為事故責任認定的依據予以評價后,能否在定罪量刑時第二次進行評價,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不一。
有的司法機關認為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已作為事故責任認定依據的,不能再作為定罪量刑情節,如案例一。有的司法機關則認為行政法律評價和刑法評價分屬不同的評價主體,兩者是由不同的主體作出的性質不同的法律評價,相互并不矛盾,并不違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因此醉駕或逃逸等情節雖在交通事故認定上已經評價了一次,但并不影響在刑法的定罪、量刑階段再評價一次。如上述案例二、三。在這里,通過上述案例三,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在交通肇事致一人重傷,且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酒后、吸食毒品后、無證等和逃逸兩種情節的,對于逃逸情節應如何評價,則直接關系到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如上述案例三,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上如將醉駕情節作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依據,那么逃逸則成為法定的加重情節,需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如果逃逸作為認定事故責任的主要依據,無證、醉駕等情節則只能成為酌定的量刑情節,在三年以下量刑,這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困惑。但如果適用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則可以很好地解決該問題,筆者將在下文進行論述。
二、 臺州地區交通肇事案件禁止重復評價原則適用的現狀
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現代刑事司法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保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重要原則之一。但目前司法實踐中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操作很不統一,常常造成同案不同罰的情況。此種現象的頻繁發生,不僅容易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影響司法公信力,而且不利于我國法治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如何準確理解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破解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成為現今理論界和實務部門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筆者調取了2016年臺州地區所有的交通肇事案件,i2016年臺州地區共有交通肇事案件186件,其中30件因為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涉及到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問題。大多數法院認為,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雖已作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依據的,但仍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情節。根據判決書中認定的內容,有2件即狄某甲因為酒后、逃逸,林某因為無證、逃逸被認定為負事故主要責任,但逃逸情節仍作為量刑的情節,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明顯違反了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具體的數據情況見下表:
交通肇事罪重復評價(臺州2016年)違反交通規則類別造成結果數量酒后、逃逸死亡6酒后、逃逸重傷1無證、逃逸死亡11無證、逃逸重傷5無證、酒后死亡3無證、酒后重傷2無證、酒后、逃逸死亡1無證、酒后、逃逸重傷1總計30三、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價值根源
(一) 人權保障原則
刑法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一方面它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另一方面,它也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應有權利不被非法剝奪。即使是犯罪的人,也享有權利不被非法剝奪的最基本的人權,即國家不得任意行使刑事處罰的權力。如果允許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對被告人的行為反復進行評價,任意地行使刑罰權,迫使被告人反復地承擔刑事處罰,長期以往,國家的司法制度將毫無意義,公民的人權保障也將毫無意義。因此,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就是反映在具體法律規定中的人權保障原則。
(二) 罪刑均衡原則
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罪責刑均衡的理念,反對重罪輕罰、輕罪重罰。罪刑均衡原則作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指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的輕重應與其犯罪行為所創設的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均衡原則追求對行為人科處刑罰的正義性,這與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殊途同歸。ii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羅伯斯曾提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他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廢除。”對同一事實進行反復評價進而加重被告人的刑罰的做法是對被告人權利的嚴重侵犯,有違正義原則。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對罪刑均衡原則的進一步確認,也即罪刑均衡原則是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理論基礎之一。
四、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內涵和適用范圍
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其實質上是“一事不再理”、“禁止雙重危險”等訴訟法原則在實體法上的延伸,是指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為受到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刑事處罰。但禁止重復評價的適用對象、主體、范圍、本質究竟是什么?除了刑法,該原則還能適用于哪些領域?是否可以跨法律部門適用該原則?這些都是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禁止重復評價的對象
對于該問題,學理上眾說紛紜。陳興良教授認為,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指在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給予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法律評價。iii周光權教授認為,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應為禁止對同一量刑情節重復進行使用。還有的觀點認為,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指的是禁止對與被告人刑事責任有關的要素作多次評價。iv
筆者認為,要界定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對象,應從重復評價原則所體現的價值來進行考量。一方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權,另一方面,要做到罪責刑相適應。基于此,筆者認為,禁止重復評價的對象應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有關的一切行為或事實。
(二)禁止重復評價的范圍
正如上文所闡述的,禁止重復評價的對象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有關的一切行為或事實。下面筆者將結合上述幾個交通肇事案件所反映的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已作為公安交警部門認定事故責任的依據,能否再作為定罪量刑的情節進行探討。具體來說,禁止重復評價的范圍即禁止在定罪中對同一行為或事實進行重復評價;禁止在定罪量刑中對同一行為或事實進行重復評價。
1、禁止對同一行為或事實在定罪中重復評價
根據刑法第133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若干問題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罪的認定,是以事故責任的認定作為基礎的,事故責任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被告人是否構罪的問題。
有些學者提出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適用是有條件的,如果犯罪過程中嫌疑人實施了特定的犯罪行為或情節并因此導致了該類犯罪的抓獲概率降低,那么,對于該特定的犯罪行為或情節進行重復評價,不僅保證了威懾充足性,而且還具備了經濟合理性。在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和量刑中對逃逸情節的重復評價,恰恰遵循的就是這一邏輯。因為有很多人在交通肇事后畏罪逃跑,給案件的偵查工作造成很大困難,造成交通肇事案的破案率降低,再加上對逃逸行為懲罰的嚴厲程度不夠高,嚴重削弱了刑罰對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威懾效果;尤其是有的人在交通肇事后當場致人重傷,應當搶救并且能夠搶救也不搶救,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以致被害人因喪失搶救時間而未能避免死亡,后果十分嚴重,情節十分惡劣。對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重復評價和高壓懲罰,能夠在因逃逸而導致破案率較低的情況下,對交通肇事及逃逸行為保持足夠的威懾效果。
對上述觀點,筆者不敢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2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承擔全部責任。立法之所以這樣規定,其用意在于督促肇事者及時救助被害人,履行法定的基本義務,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害人的利益,進而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性。這種責任推定,是因為肇事者逃逸而導致無法分清責任時而設定的,但無法分清責任是因為肇事者逃逸所致,其有重大過錯,將責任推定給逃逸者并無不當。因此在民事訴訟領域,被害人可直接根據公安交警部門作出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上關于責任的認定要求被告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但是在刑事領域,筆者認為根據刑法第13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罪的認定,是以事故責任的認定作為基礎的,事故責任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被告人是否構罪的問題。酒后、無證、逃逸等情節如果已經作為事故認定的依據,即已作為定罪的要素予以評價了一次,則不能再作為定罪的情節。如案例一,被告人的逃逸情節已作為認定事故責任的依據,則不得再作為定罪的依據,否則就違反了禁止重復評價的原則。正如托馬斯?阿奎那所言,法律之所以為人所信仰,并不僅僅在于它的苛嚴與威儀,更在于它的慈悲心。過分嚴厲的刑罰對公平正義的遵守和破壞都表現出極端性。
2、禁止對同一行為或事實在定罪量刑中重復評價
禁止對同一行為或事實在定罪量刑中重復評價,是指對于已經作為認定被告人構成某項犯罪的行為或事實,不得在量刑中對該事實或行為予以重復評價,即已經作為構罪要素的情節,不得再作為量刑情節,這在司法實踐中基本已經達成了共識。如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正確認定逃逸等問題的會議紀要》中明確規定,肇事者具有《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至(五)項情形之一,又有逃逸行為的,逃逸行為應作為法定加重情節,在三至七年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量刑。肇事者根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因交通肇事后逃逸而構成犯罪的,由于逃逸已經成為構成犯罪的要件,不能重復評價為加重情節,故對肇事者應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內量刑。
但筆者認為,根據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應區分不同的情況進行處理,假使肇事者具有《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至(五)項情形已作為認定事故責任的依據,那么逃逸情節只能構罪情節,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內量刑,如上述案例二,對被告人黃某應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內量刑。如果該五項情形沒有作為責任認定的依據,那么逃逸情節可以加重情節。同樣的,肇事者如果根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如果逃逸已經作為推定事故責任的依據,那么不能再根據逃逸情節進行定罪,如上述案例一,被告人的行為則不構成犯罪。
同樣的道理,對于上述案例三所反映的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情形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被告人同時具有酒后、吸食毒品后、無證等和逃逸兩種情節的,如何定罪量刑的問題。筆者認為,根據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不管交警部門是將酒后、吸食毒品、無證等情節作為事故認定的主要依據,將逃逸作為定罪情節,還是將逃逸作為事故認定的主要依據,將酒后、吸食毒品、無證等作為定罪情節,均應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存在上述所稱的三年以下或者三年以上同罪不同罰的問題。
五、結語
禁止重復評價是現代刑事司法重要理念,是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重要原則,已成為刑事法上一種國際性的通行原則,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作出明文規定,雖在刑事法律規范的貫徹和執行中體現了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但并未能將該原則上升到法律明文規定程度,缺乏統一原則的指引和判定標準,導致刑事裁判在實務操作中的不統一性。此種現象的頻繁發生不利于我國法治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違背了刑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對該原則的認同需求。基于此,必須加強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相關立法工作,對我國相關法律條文進行修正工作,以符合我國刑法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i所有的數據均來自中國裁判網。
ii [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
iii陳興良:《禁止重復評價研究》,載《法治論叢》1993年第6期,第32頁。
iv劉為軍、郭澤強:《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研究》,載《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