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馬澤華
摘 要:在創新社會治理的背景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政府社會履行管理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鞏固國家政權、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福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把福利經濟學相關理論與我國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完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經濟和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建議及對策,以期對我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均等化 福利經濟學
1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概念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財政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實現手段是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這是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官方定義。
1.2 福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福利經濟學是從福利的角度對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社會評估的經濟學,借以判斷一種經濟體系的運行是增加還是減少了福利。福利經濟學以效用理論為出發點,探討并研究有關人類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分為舊福利經濟學和新福利經濟學,前者強調國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強調國家干預,后者強調通過提高效率來提高社會福利,強調個人自由。
2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基礎
2.1 庇古的理論貢獻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庇古以邊際效用為工具論述了福利的含義,并指出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最大的滿足即最大的效用,或者說最大的福利,而全體社會成員個人福利的總和就構成了社會福利。他認為個人的滿足由物品的效用來決定,而物品的價格又可以來衡量物品的效用大小,個人經濟福利的總和等于一國的全部經濟福利,所以個人福利就等于個人收入,整個社會的福利就等于國民收入。
按照庇古的觀點,公共服務越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也就越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政府在考慮資源約束和個體需求的前提下,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正資源配置失當,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福利增進。
2.2 補償原則的基本思想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補償原則關注的是社會總福利或福利綜合指標,兼顧了效率和公平,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目標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是為財政支出結構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公共財政的導向、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內容之一就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充足的公共服務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改善財政支出結構、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
二是為公共服務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論依據。公共服務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地區和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能夠提高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效率,并提高整體社會福利。政府還可以通過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作為補償,使得受損地區經濟發展加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2.3社會福利函數理論的基本思想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福利函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反映個人福利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社會福利函數理論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合理分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充分條件。
首先,社會福利函數理論強調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對于改善社會保障等再分配領域的公平大有裨益;其次,通過對社會福利函數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若干個可選政策中選擇出一個相對較好的政策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中國現階段所表現的社會矛盾凸現,公共服務的缺乏及不均等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所以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3 推進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體制機制
體制方面,首先,應完善財政制度。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間在公共服務方面的事權,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制度;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使財政轉移支出真正起到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提高政府轉移支付資金的效率并增進社會福利。其次,應改革戶籍制度。適當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和落戶條件,保障城鄉居民在養老、醫療、住房、就業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相近的待遇。再次,要健全法律體系。
機制方面,首先,應構建公共服務需求發展機制。通過搭建信息網絡平臺,完善重大事項公示及聽證制度,充分發掘民意、傾聽民聲,反映公眾需求。其次,應建立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核和監督機制。引導各方共同參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績效評估與監管,形成監管合力,并確保績效評估結果能夠及時向上級、平級、下級及民眾反饋。
3.2 大力發展經濟
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均等化的前提。公共服務的供給需要成本,無論是政府還是其他主體,實現公共服務的供給乃至均等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充足的經濟實力無疑是加強公共服務的供給,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在當前乃至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還需要繼續加強經濟建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做大“經濟蛋糕”,充實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物質基礎。
根據福利經濟學的觀點,應該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允許收入差距保持在適度的范圍內,關鍵是不斷拓展人們的增收領域,促進稅費制度改革,多渠道地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和投資。逐步取消傾斜性的經濟政策,建立平等競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3.3 社會力量參與
福利經濟學認為,如果至少有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壞,那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就算提高。社會組織和個人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中來,對于縮小收入差距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有著重要的示范效應和實際作用。
在推進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對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社會力量的吸收和利用。在企業參與方面,應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注重企業自身優勢的發揮。在社會組織參與方面,要突出社會組織專業化程度高、富有靈活性、與群眾接觸密切等特點,通過政策優惠給予社會組織充分的扶持并釋放其參與空間,最大限度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以及均等化水平提升中的“補缺”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有光.福利經濟學[M].周建明等,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1991.
[2]孫麗,虞滿華.縮小貧富差距的合理性與路徑探討——基于庇古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視角[J].雞西大學學報,2015(3):43.
[3]武樹幟.創新發展 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J].中國行政管理,2014(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