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隋江
摘 要: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一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將決定他在求職擇業時的自由度和取得職業崗位的層次。求職擇業的準備是漫長的,尤其是你想選擇一個理想的職業,就需要為之付出艱辛的汗水。求職擇業的征程從學生邁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并且貫穿在大學生的始終,無論什么專業的畢業生要想順利就業并盡快有所成就,都必須具備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職業指導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關鍵詞:綜合素質 求職擇業 職業指導
一、擇業具備應有素質
高職大學生在剛剛走上崗位時,由于初諳世事,閱歷較淺,缺少經驗,往往在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面前茫然失措.因此,自覺地培養良好的人交往能力非常重要.要做到積極大膽地參與,誠實守信,平等待人.當代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靈魂。僅決定一個人的政治方向和行為方式,而且與科學文化,身心,創造審美等素質密切聯系。它們起著主導作用。文化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居于基礎地位,它作用于人才整體素質的各個方面,也作用于人們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同時,專業素質是人們所具有的為社會服務的特殊工作能力。大學生應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它是知識與能力間的紐帶和橋梁,它既是獲取知識的手段,又是創造知識的武器。走上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是社會公平競爭的平等參與者;競爭要求畢業生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否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生存。不可否認,現在的就業市場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大學生要把握就業競爭的主動權,就必須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僅要掌握好知識基礎,還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水平,主動加強社會實踐鍛煉,通過假期多接觸社會,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實踐有效的提高自己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敬業精神,積累工作經驗,為自己走社會時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擇業的心理障礙
(一)擇業期望值過高
高職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經驗不足,具有自己我調節能力較弱及自我期望值過高等特點,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復雜的擇業環境,不可避免會產生因心里矛盾的扭曲和消極而表現出的困惑和不適應,從而導致心里誤區。擇業期望值是指高職大學生對職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個人愿望的評估,適中的期望值是高職大學生正確擇業的關鍵條件。但是,近年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干擾與影響,不少高職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不能客觀的認識自己,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常常不考慮社會需要與個人實際,追求超越個人素質的能力。據調查,高職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于其個人興趣,愛好較了解和很了解的比例分別占51.9%和29.3%;對于個人的性格,氣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比例分別占58.1%和24.7%;對于個人的能力,素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比例分別占57.4%和20.1%。調查表明,仍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高職大學生對此說不清,不了解或從未做過這方面的嘗試。
(二)不愿到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
許多高職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不愿意到基曾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而把就業目標鎖定在大城市、大公司,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認為那里物質文化豐富,交通便利,信息暢通,以后更有發展機會,而回到城鎮或到大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則條件比較艱苦,因而對下基層有很大顧慮,根本沒有到基層建功立業,磨練意志,鍛煉思想的準備,以為到基層是大材小用,難以實現自身價值。
(三)對“雙向選擇”的認識尚不足
高職大學生面對這種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的指導下,一改以“統”“包”為特點的分配制度為現在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擇業的“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表現除了不同的心理狀態。今日的高職大學生可以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擇業,相對的自由與外在的壓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高職大學生就業的心理。高職大學生面對現實,首要的任務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機制進行理性的認識,客觀地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式。
三、高職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起點高,理論與實踐經驗不足,沒有形成科學的高職大學生人才觀和成才觀。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式下,要狠抓職業教育,抓出成效。基于此,企業為了追求社會聲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把需求量較少待遇豐厚的短缺高級技術人才大肆渲染。給社會,學生造成誤導。高職大學生較高的學習目標和理論不能如愿實現,又不愿意從最基礎,最底層,最現實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做起,學習心理矛盾而復雜,造成高職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態。
(二)學校因素
由于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把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院校,所以高職大學生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虛榮,在擇業時就必然以“高職大學生”自愿,認為崗位必須與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與自己名聲相配,工作環境要優越等。這些想法為高職大學生就業和擇業提高了心理門檻。
(三)個人因素
高職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發展迅速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理想化特點最為突出。由于生活閱歷有限,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他們在思考就業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概念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可能會成為就業的障礙。
參考文獻:
1 楊江帆,池有忠;從志愿服務西部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吳宏偉;張國棟;;關于在高校中開展全程化就業指導的探討[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劉科榮;邱瑞玲;黃學超;;淺談新時期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建設[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