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佩瑤
摘要:我國經濟的發展自鄧小平同志歷史性的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來,到如今,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進出口、對外貿易、GDP總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如今,我國不僅已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并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對美國的超越,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只是時間問題,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與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經濟特區制度創新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
前言
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者,經濟特區在當時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全國的經濟建設,而中央為了刺激經濟特區的發展,使之發展的更快更好,給予特區優惠的政策和建立有利于其發展的制度體系,這樣的制度體系直接帶來了經濟特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特區的持續繁榮。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的經濟特區的決策,歷史證明,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如今深圳已經從當初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和北上廣齊名的中國第四大現代化大都市,深圳能取得如此璀璨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它發展的背后肯定有著一個強大的內在動力,而這種內在動力主要就是指它建立了先進的有利于當時經濟發展的優越的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方方面面的優惠政策催生了各大國企以及私企尤其是港企的投資熱情,使得建設初期的經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由于國內國際形式的不斷變化,再加上經濟條件等各個因素的不斷變化,原先的制度體系相比于現在已經出現了逐步僵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制度缺乏創新,原來的生產制度已經不在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節奏,因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體系是大勢所趨,也是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的必要條件。
1經濟特區的成立歷程和發展成果
1.1經濟特區的成立歷程
說到這個話題,我們還是不得不提深圳,深圳是我國建立的首個經濟特區,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經濟特區的構想,到1979年國務院正式以文件形式批復建立的過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當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后,廣東省委積極響應,發現深圳距離香港很近,對于以后的發展存在距離的先天優勢,在加上優惠的政策支持,無疑會獲得港資企業的入駐以及投資熱情,所以向中央匯報了這一情況,鄧小平同志經過分析,也肯定了這個構想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正是因為鄧小平同志的賞識和英明的決斷,這一構想經過草擬方案,然后不斷進行修改和補充,最終獲得了國務院關于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的方案性文件,當時廣東省委一不做,二不休,在方案批后沒多長時間,廣東省委就選址在深圳蛇口建立了出口加工區,這也就標志著經濟特區的建設正式的由方案的提出、通過到進一步開始實踐的轉變,隨后珠海,汕頭,廈門于1980年后期也先后在黨中央的決策和批復后建立了經濟特區并逐漸進入實施階段,隨后,我國于1988年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又通過了在海南建立經濟特區的決議。歷史證明,這項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良策之舉,是一次大膽的正確的嘗試。如今特區的發展形勢說明了這一切。
1.2經濟特區的發展成果
客觀的評價經濟特區的發展成果,有著各個方面的指標和因素,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對GDP,財政收入以及對外貿易這三個重要的指標來觀察經濟特區的發展成果,首先我們來看GDP的發展情況,發展初期,所有經濟特區的GDP還不到全國的0.1%,那時的這五個城市,在全國或者各自省的地位根本對于全省或者全國的GDP總量幾乎沒有多大影響,因為放在當時,這五個城市根本內有像模像樣的工廠,更別提商業和服務業了,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GDP的比重已經占到全國的4.65%,足足翻了40多倍,而且人均GDP在當時根本達不到全國的人均GDP標準,而如今早已實現了對全國人均的超越,以深圳為例,特區初期,人均GDP不到500元,而截止到今年,已經達到了58782元,翻了100倍還多,也許大家對于這個數據的解讀還沒有完全的透徹,GDP翻100多倍,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是前無古人的,這就充分證明了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都難以想象,當然從財政收入和對外貿易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變化的顯著性,財政收入方面,所有特區的財政收入從初期的不到5億到如今的2843億,翻了驚人的500多倍,對外貿易方面,從初期的不到0.5%到如今的17.3%,變化之大,完全的超出了人的想象,究其原因,除了幾大特區對于外資和外來人口的極大包容性,當然這一點從特區人口的戶籍上就很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制度因素和優惠政策的促進,相信假以時日,經濟特區占全國的比重會隨著各種因素的調整和制度的創新實現更高的跨越。
2制度體系對特區發展和轉型中的影響和作用
制定一個適應特區發展的制度體系,對于特區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和引導作用,例如在發展初期,相比于其他重要城市,經濟特區尤其是深圳在制度體系方面制定了相對寬松的投資環境,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原先的制度體系隨著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形勢變化,已經完全不適應當今的發展局面,對于特區經濟的發展的帶動作用也逐步縮小,甚至阻礙經濟的發展,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勞動力的大量缺失是主要因素,過去,勞動力人口充足,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工人工資低,企業利潤高,而如今的勞動力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勞動力人口的減少直接導致勞動成本的增加,而且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高燒不退,帶動了各種原材料價格的提升,對于企業的利潤方面的壓力必然大增,有些利潤不高的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的局面,更有甚者,由于企業的流轉資金出現了斷裂,導致了這部分企業申請倒閉,因此,改革初期關于勞工以及各個方面的各項制度必須要重新調整,使之重新適應當代的局勢,剛才我們說道原材料的問題,在這里進一步的強調一下,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勢必直接導致商品的成本的增加,進而對于一些微利企業的打擊是致命性的,如果不及時的對制度體系進行創新和重新定位,到了后期不僅對于企業自身難以自保,從宏觀上來說,也嚴重的阻礙了經濟特區向前高速發展的可能性,基于此,人們也已經漸漸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由于既得利益者的側面阻撓,實現對原先的制度體系的改革,舉步維艱,實際上實現制度創新的阻力是存在的,也是很大的,因為如果實現制度上的創新必將會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對于既得利益者,他們在變與不變當中當然會選擇后者,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既然選擇制度上的改革,他的本質上是把原來的一些舊的制度廢除掉,然后制定一套新的制度,但是能真正的制定一套適應特區發展,適應輻射周圍地區發展的新路子,也是任重而道遠,但是為了實現特區更進一步的發展,回到快速發展的正確軌道上,實現制度上的創新刻不容緩,而且也是是唯一出路,因此,在政府的領導下,只有把膽子放大一些,打破原有瓶頸,打破固定思維,勇于向前的進行制度創新,開辟一條適應現在國內國際形勢的新的制度體系,越來越顯得個尤為重要,也許在改革過程中,會遇到重重的困難和阻力,即使這樣,也不能對改革的決心有半點動搖,因為從更長久的階段來看,短期的陣痛是為了更長久的健康發展,在制度改革中砥礪前行,不退縮,不逃避,以堅定的信心完成改革的進度,只有這樣,才能為特區在如今和以后的可持續的發展上實現更大的突破,才能在全國的制度改革中做好先鋒的作用,為全國的制度改革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和意義。
總結
李克強總理曾經說過,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如今,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經濟特區在中國這30多年的發展的引導作用毋庸置疑,如今,經濟特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因此,對于經濟特區的制度創新刻不容緩,實際上不至于特區本身,對于以后其他城市經濟方面的改革也具有很深的借鑒和參考作用,只有打破原有制度的牢籠和枷鎖,不斷地對原有制度進行大膽的實踐和創新,探索出適應如今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才能實現特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對我國如今的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姬超,袁易明.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和轉型的制度本源效應追溯——基于特區經濟發展30年的經驗證據[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67-72.
[2]高同彪. 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區域效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俞建群. 論中國特色區域經濟新發展[D].福建師范大學,2012.
[4]許佩華. 經濟特區立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
[5]趙勝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6]姚魏. 特別行政區對外交往權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