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目前很多園區受到土地、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對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越來越重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本文分析了園區循環化改造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困難,從加強引導推動、技術指導、重點突破、差別化推進、培訓交流等5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園區循環化改造
園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們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就是推進現有園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優化空間布局、合理延伸關鍵補鏈并閉路循環,實現園區主要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大幅上升,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水循環利用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基本實現“零排放”。
一、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的充分體現。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符合生態文明、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的宗旨。能夠有力地促進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園區經濟發展質量,使園區在意識、行為、環境、制度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循環化轉型,是生態文明和綠色共享理念在工業園區的充分體現。
(二)是合理推進空間布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目前,很多園區受到土地、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迫切需要優化空間布局,改造園區內企業、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加大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引導園區調整產業結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改造存量,構建增量,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體現產業集聚和鏈接效應,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土地節約利用、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有機統一。
(三)是提高資源產出率,增強園區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促進源頭減量,緩解資源能源發展瓶頸,實現工業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污染排放強度大幅度下降。構建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生產過程耦合和多物聯產,促進物盡其用、變廢為寶。改變粗放的能源資源利用方式,推動園區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最大限度的緩解園區物耗、水耗和能耗,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四)是實現園區節能減排,優化園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節能減排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以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工業集聚區是實現區域節能減排的關鍵。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可以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減量,實現全過程控制。推進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入園后集中生產的環境負荷,能夠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的程度,有效緩解區域環境負擔。
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正逢其時
(一)政策體系不斷健全,規劃引導日臻完善
“十二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50%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國務院在《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提出:“選擇100家基礎條件好、改造潛力大的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開展循環化改造示范”。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促進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耦合共生”。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委印發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提出:到2020年,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目前,各地政府已經把園區的循環化改造作為園區升級的重要抓手。以我市為例,不僅制定了《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實施意見》,對我市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提出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而且連續多年將此項工作列為重點工作,持續加以推進。在“美麗天津·清新空氣”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我市到2017年,50%以上的各類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各類市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的目標。在我市“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也將園區循環化改造作為重點工作加以推進。
(二)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國家從2012年開始組織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工作,重點支持“關鍵補鏈”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并撥付中央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建設。
2013年,我市將園區循環化改造作為推動我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啟動了基礎條件好、改造潛力大的園區作為重點支持的備選園區,并撥付市級專項資金對項目建設給與資金支持。“十三五”期間,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仍是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項重點工作。
三、當前園區循環化改造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園區建設個性化差異造成改造任務難度大。由于園區資源環境和生產環境各異,不同園區循環化改造的任務和重點也不同。能源重化工類產業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往往面臨循環經濟產品的市場制約;一些基于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為主導產業的循環經濟園區,循環化改造面臨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制約;金屬冶煉和化工為主導的大型園區,循環化改造往往會受到關鍵鏈接技術和重要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制約而難于實現深度循環;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主導的園區循環化改造面臨農業廢棄物高值化綜合利用技術的制約。
(二)沒有形成物質流聯系,物質流分析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這種情況在很多園區都存在,尤其早期建立的園區就更嚴重。主要是在園區建設初期,園區的管理者沒有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意識,對招商引資沒有選擇和優化,只要來投資,就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入園,導致園區內企業之間沒有物質流聯系,無法形成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鏈。目前針對物質流分析領域還處于嘗試階段,缺乏完善的物質流分析方法論和技術規范體系,缺少開展系統的物質流分析和評價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三)園區廢物交換和循環利用信息不通暢,市場化程度不高。總體看,園區的循環經濟發展依然靠園區管委會推進,大規模的市場化機制仍待完善。部分園區支柱行業已在循環經濟領域達到了很高水平,但由于信息不通暢,大量的中小企業對于回收廢物等領域仍然比較陌生。此外,由于受到資源化技術水平、企業規模、再生產品的附加值限制,很多企業產生的廢物給了非正規回收企業,而技術水平高、規模大的正規資源回收企業卻“吃不飽”,出現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現象。
四、加快實施循環化改造的途徑和措施
(一)堅持市場引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企業作為園區循環化改造的實施主體。政府加強統籌規劃,通過編制規劃,完善政策,建立和健全法規、標準,加強監督檢查,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企業自覺參與循環化改造。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支持力度。
(二)堅持頂層設計與技術指導相結合。加強對物質流分析核算指導,指導建立循環型基礎設施體系和綜合服務平臺,實施物質流核算、廢棄物監控和規模化處理,實現園區廢棄物統一收集、統一儲運和集中處理,建立和延長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大對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的技術指導,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鏈接和外延提供技術支撐。
(三)堅持總體規劃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統籌制定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工作方案,針對園區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明確改造重點和措施,對園區關鍵補鏈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進行重點設計,推動指導園區取得明顯成效。研究完善綜合配套政策,持續推進示范工程發揮引領效應。
(四)堅持差別化推進與共同發展相結合。各類園區資源環境、生產現狀及發展基礎不同,循環化改造的任務和重點也不同,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衡量解決。要堅持對癥下藥,針對各種園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指導。
(五)堅持培訓交流與經驗復制相結合。根據園區的功能定位、產業特點、基礎條件等分類組織進行技術培訓。加大學習交流的力度,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并進行提煉復制加以推廣,逐步縮小園區之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