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所得稅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稅種之一,有其重要的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劇和國際稅收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制度已經做出適應性的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其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納稅主體的規定;重復征稅的規定;國際避稅等方面。并對上述問題在以后的立法中進一步完善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企業所得稅;改革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趨勢。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要求各國的稅收制度對此做出反應,企業所得稅作為世界各國普遍開征的一個稅種之一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制度設計必須符合國際化的要求。
一、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法改革取得的成績
一是對納稅主體進行了修改,新的所得稅改革走向以企業作為所得稅納稅主體。第二,合并稅種,統一企業所得稅制。將我國原來的內外資企業兩套所得稅制合并,實行統一企業所得稅制。第三:規范稅基,使成本得以補償。實行對企業征收所得稅,確立了明確、統一、規范的稅基,并保證稅基不受侵蝕。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前扣除的標準和范圍,統一資產處理稅負。要盡快落實國民待遇原則以平衡不同經濟成分之間的稅負。第四:區分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概念。對沒有在中國注冊的外國企業,界定其在中國的納稅義務。第五,實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不管稅率水平選擇多高,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不同所有制企業都實行同一個稅率。
二、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納稅主體的規定;重復征稅的規定;以及關于避稅的規定上。
本人認為企業所得稅制度的改革應該堅持 “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改革方向,進一步理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強化企業所得稅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和管理權限,加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此外制度設計要使市場在全球的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使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能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應盡量減少對經濟的扭曲作用,充分消除阻礙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稅收障礙。 考慮到在全球化進程中形成的大量的國際慣例,要求我們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制度的設計時要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企業所得稅制要能有效矯正市場的缺陷,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立足于國情,使企業所得稅的設計起到維護國家權益、提高本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作用。
三、完善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的立法建議
1、對于我國企業所得稅在納稅主體設計上的缺陷進行改革
納稅主體設計上的缺陷具體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一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適用本法。第二條規定: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中國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此中定義中“企業”被賦予了不同的外延,邏輯上存在錯誤,當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以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自然人、法人作為標準確定納稅人的。對自然人征收個人所得稅,對法人征收企業所得稅。在那些國家中這樣規定既簡潔明了,又可以消除主體范圍交叉帶來的稅負不公,將所得稅覆蓋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但是在我國,企業所得稅更名為法人所得稅的做法行不通,法人作為依法成立的有獨立財產的能獨立行為并能獨立承擔權利、義務的經濟組織。法人的外延限定在較之企業更窄的空間中,不符合我國關于企業所得稅納稅主體的規定。
2、針對重復征稅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
加大對解決企業所得稅的重復征稅問的設計。不管是國際重復征稅,還是國內重復征稅,也無論是法律性的重復征稅,還是經濟性的重復征稅,都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相悖。不利于資源的再配置,且重復征稅對儲蓄、投資等行為會有較大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一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我們要把消除重復征稅作為稅制改革的重點。截至目前,我國已同許多國家簽訂了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這對于消除法律性的重復征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在以后的立法中要把普遍的、已經被多個國家接受的并適合我國國情的能夠避免重復征稅的制度法律化。
3、對于完善避稅制度的設計
要建立更為嚴密、科學的企業所得稅中的反避稅條款將。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傳統意義的國家不再存在”,資本流動性極高,資金、技術、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里成本低、利潤高就流到哪里去生產。現有稅收制度多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是以有形資產為基礎構成的;在信息時代,各類信息、知識產權、人才資源等無形資產成為重要的產業門類。特別是有形和無形的跨國交易可以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使按交易發生地課稅變得復雜和困難。這意味著對于政府來說,征稅將越來越困難;對于公司和個人來說,逃避稅收變得越來越容易。 國際避稅的經常發生迫使各國稅務當局不斷完善稅制,加強反避稅立法。雖然我國的反避稅工作起步較晚,但是企業所得稅制中關于反避稅方面的規定比較系統、具體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百一十二條明確了什么是關聯方,獨立交易的原則等,對于基層稅務機關實際操作有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立法中應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企業所得稅制中反避稅條款的制度設計。
參考文獻
[1]徐孟洲主編,稅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劉溶滄,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應注意解決的幾個重點問題[J],稅務研究,2001,(10).
作者簡介:楊璐源(1984—),云南省昆明市人,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