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家票

周文(左)在展示公司產品
幾根鵝毛,一根鐵線,經過簡單的加工后,一把孔明扇就出爐了。昱康農牧科技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拿著一把孔明扇介紹制作過程。
周文手里拿著的不僅僅是一把孔明扇,而是這把扇子背后的商機。
從鵝毛到鵝肉,周文圍繞著鵝做文章,天然鵝肝、鵝骨醬、鵝油黃豆……周文開發出了40余種產品,有許多產品進入國家農業部電商配送清單。
在眾人眼中,周文是陸良縣遠近聞名的“養鵝大戶”“致富帶頭人”“鵝霸”,然而他創業的艱辛卻鮮為人知。
困難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這句話放在周文身上一點也不假。
周文有弟兄兩人,他初中畢業時,哥哥考上中山大學,由于家里畢竟貧窮,無法同時供弟兄兩人上學。
初中畢業后,周文就去珠海打工,在一所大學食堂負責配菜。
在珠海打了兩年工后,他有個親戚在陸良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店,這時候,周文經過兩年的磨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管理能力,這位親戚邀請周文來修理店搞管理。
周文在修理店一干就是4年的時間。
2004年,周文通過中央七頻道農業節目,認識到養鵝可以賺到錢,于是他就到省內外各個地方去考察、拜訪,認識了許多通過養鵝富起來的人。
2006年底,他開始嘗試對肉鵝的飲食加工和養殖,當時由于養殖經驗的不足和對市場銷售把握不好,經過近半年的試養,收益并不好,除去養殖成本,他竟然一分錢也沒賺到,但他沒有失去信心。
于是他請來了省內外一些養鵝的專家和畜牧部門的老師到實地考察,幫助他解決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專家通過實地調研后,發現他的養殖環境不理想,而且養鵝的草料也不夠。
周文弄清楚失敗的原因后,他把自己家里的10畝果園作為養殖場地,并承包了1畝土地種草。
這一次周文養了2000多只鵝,獲得了1萬多元收益。
創業路上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為了改進粉碎牧草的機器,周文的3個手指頭被機器無情地吞噬。
“有時候我真的想放棄,但一看到失去的3個指頭,我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采訪中,周文對創業的過程充滿了感慨。
隨后,他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收入也慢慢增多。
在周文的體驗店里,鵝蛋用草繩串起來買,鵝絨做成了手套……
目前,僅僅只是鵝系列食品,周文已經開發出了48個產品,天然鵝肝、鵝骨醬、鵝油黃豆……每一個產品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算富。”扎根農村闖天地的周文,在致富后沒有忘記身邊的鄉親。
為了帶動周圍的農戶一起致富,周文在2009年便組織成立了陸良縣綠源康生態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
在發放鵝苗時,周文便與養殖戶簽訂了協議,即使鵝出欄時市場價走低,周文也會信守承諾按照約定價格進行收購。在他的示范和帶動下,周邊200余戶農戶參與到了養殖行列中并逐漸致富。
余紅芬就是周文帶動起來的一個養殖大戶,余紅芬早年出去打工,后來患上職業病,干不了重活,看到周文養鵝賺錢之后,她也想加入到養殖行列中來。
周文通過實地考察,發現余紅芬家里有幾畝土地,于是建議余紅芬在地里種植果樹,并在果園里養蛋鵝。
周文告訴余紅芬,一只蛋鵝每年可以產60枚蛋,收購價為7元一枚,養一只蛋鵝一年就有400余元的收入。
在周文的建議下,余紅芬加入了養殖行列,幾年下來,余紅芬也成了一名養殖大戶,現在每年的養殖收入在20萬元左右。
凡是當地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周文一定要實地考察,并給出指導意見。
“有的農戶適合養蛋鵝,有的農戶適合養肉鵝,老百姓賺錢不容易,既然他們相信我,我就要為他們負責。”周文說。
因為養鵝效益可觀,去年又有37位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為了加強這些養殖戶的技術水平,周文在體驗館還成立了培訓教室,每年都會組織養殖戶進行培訓。
隨著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周文先后開了4家餐飲體驗店。每當有客戶來找周文,他總會把客戶帶到體驗店里,先讓客戶來品嘗,客戶滿意了再下訂單。
他的這份自信,關鍵還在鵝的質量有保證,他養的鵝周期長,最少8個月才出欄,最長的達到2年的養殖周期。
特別是在廣州和廣西一代,當地餐飲店喜歡用鵝來熬高湯,如果鵝的養殖周期太短,熬制出來的高湯就達不到理想的標準,因此,在外地客戶下的訂單中,廣州和廣西的客戶比較多。
廣州、廣西有幾個老板,每年都會到他的體驗店里住上一個月,就是為了下訂單,其中有一位老板還把行李箱都放在他這里。
他的情況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重視,兩年前,農業部特意到他的養殖基地進行調研,還劃撥了20萬元專項資金讓其用于壯大發展,并把他的產品列入農業部配送清單,鵝系列食品也因此進入了人民大會堂食堂。
付出終有回報,在周文辦公區的墻壁上,掛滿各級部門授予他的榮譽證書。
2013年,農業部授予他“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的稱號;2014年云南省農業廳授予他“省級示范社”的稱號……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周文成立了昱康農牧科技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現在公司有9名股東。
公司成立之后,管理上更規范了,職工平均工資為2300元,并為職工購買社保,同時還設立了各種激勵機制。
職工去養殖戶家里收購鵝回來,褪下來的鵝毛就屬于職工,職工將鵝毛賣給公司,每公斤有60元的收入。
公司收購鵝毛后,將細小的絨毛做成手套,將長的羽毛做成孔明扇,每一個產品的形成,員工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收益。
在周文的帶動下,當地的農民扔掉了手里的鋤頭,變成了產業工人,也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每年春節期間是周文最忙的時候,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在這個時候都回家了,周文就選擇這個時間段入戶調查。
“年輕人有干勁,而且長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的見識,能讓他們加入合作社是一件好事。”周文說。
當然,如果年輕人不愿意加入合作社,那么他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可以把資金投入到合作社,到年底時,合作社就按資金比例給他們分紅。
張海江一直在北京打工,回家后,他發現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于是,回到北京后,他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在北京成立了一個配送點,專門為客戶提供周文的商品。
由于品質好,張海江的配送點成立起來后,生意一直很好。
“配送點的收益比打工強多了。”張海江每次回家,都要找周文聊聊天。
現在,周文只要回到養殖基地,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當地老百姓找他要求加入合作社,外地客戶來下訂單,或者是一些養殖戶來取經。
帶著村民發家致富是周文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已經開始在陸良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