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雁群

初春的清晨,滇池南岸濕地中央,一只只野生鳥類或悠閑漫步、或低頭覓食、或盤旋嬉戲、或引吭高歌……隱匿在岸邊樹林里的李繼明抑制住激動,手持相機快速對焦,將遠處一個個精靈鎖定在鏡頭當中,快門聲響個不停。
“隨著滇池治理的力度加大,湖濱生態變好了,引來了不少野生鳥類在此棲息。”李繼明是昆明市晉寧區一名攝影愛好者,也是云南省野鳥協會的會員,8年間他在滇池周邊拍下了白鷺、灰鷺、天鵝、紅嘴鷗、白鸛、黑嘴鸛、灰雁、 等近百種野生鳥類,其中不少是新發現的物種。
東大河濕地、河口濕地、六甲塘濕地……滇池周邊新建恢復的一個個湖濱生態濕地成了鳥類的樂園,也成了愛鳥者、鳥類保護者、研究者頻頻光臨之地。
一個冬日清晨,幾只陌生水鳥出現在滇池邊淺灘,它們體型稍大,深栗色羽毛帶著綠色和紫色光澤,或踱步覓食,或扇動翅膀飛躍水面,咕咕咕的叫聲給原本平靜的水面帶來了一絲喧鬧。
“這是第一次在滇池邊發現彩鹮。”彩鹮的突然造訪讓愛鳥人士感到既意外又驚喜,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這說明滇池水域的生態環境有了改善。”昆明鳥類協會秘書長趙雪冰介紹,彩鹮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低危物種,彩鹮主要生活在歐洲南部、非洲等地,沼澤等棲息地的減少和環境污染成為我國難覓其蹤跡的主要原因。
每年冬天,數萬只紅嘴鷗不遠萬里,從遙遠的北方來到溫暖的昆明、美麗的滇池湖畔,與春城市民相知、相守,書寫了一個個護鷗、愛鷗、喂鷗的動人故事,成為春城昆明的一道靚麗風景。跟隨著紅嘴鷗的飛行軌跡,越來越多的珍貴瀕危鳥禽穿過高山、飛越大海,來到美麗的滇池湖畔。昆明溫暖的氣候,為候鳥越冬提供絕佳的環境,滇池周邊食物豐富,加上市民常年投食,讓遠道而來的鳥禽既感到安全又容易覓食,為來年春天飛往家鄉繁衍生息蓄積了足夠的能量。
“我從小在滇池邊長大,很多水鳥消失了很多年,近幾年才陸續發現了兒時熟悉的水鳥又回到滇池邊了,很親切,也很欣慰。”從2010年開始,李繼明決定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家鄉的鳥類,向周邊的人普及愛鳥護鳥的知識。近10年來,李繼明走遍了家鄉附近近兩萬畝濕地,先后拍攝到了白眉鴨、黑翅長腳鷸、彩鹮等珍稀鳥類,以及棉鳧、彩鷸、董雞、小田雞、鉗嘴鸛、白眼潛鴨等近百種鳥類的珍貴資料。
“現在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遷徙到這里,這在以前水體嚴重污染時是不可能出現的。”李繼明在拍攝野生鳥類的同時,也見證了滇池生態的逐漸好轉。
昆明市鳥類協會監測結果顯示,目前滇池周邊共記錄了鳥類138種,其中留鳥有66種、冬候鳥53種、夏候鳥12種、旅鳥4種,此外還有3種偶見種。在滇池周邊調查到的鳥類中有水禽58種,在所有水禽中,冬候鳥有38種,占種數的65.5%;其次是留鳥有10種,占種數的17.2%。這其中,不少野鳥是云南新記錄的鳥類,如近年滇池周邊記錄到的鉗嘴鸛、彩鹮、鐵嘴沙鸻、蒙古沙鸻、翻石鷸、斑尾塍鷸、黑腹濱鷸等等。
位于晉寧區滇池南岸的東大河濕地,是滇池湖濱面積最大的濕地,它東至大灣山項目邊界,西至中河,南至環湖南路,北至滇池。
走進濕地,岸邊植被茂密,樹影婆娑。濕地腹地,一條條棧道相連。俯身凝視,湖水清澈見底,一叢叢海菜花搖曳生姿,間或開出一朵朵白花,野生的小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遠處,一片片蘆葦、菖蒲被碧水環繞,間或掠過一只只白鷺。
濕地建設讓周邊的環境變得更好了,濕地也成了一個天然的“鳥窩”,東大河濕地常年生活著20多種野生鳥類,鳥類協會定期都會到東大河濕地觀測鳥類活動情況。
東大河是國家林業局批準建設的晉寧南滇池國家濕地(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規劃面積5400畝,分兩期建設。在滇池湖濱整個生態濕地中,保留了東大河濕地建設前的良好生態基底、自然景觀,充分利用區域地形,對岸線進行了生態處理,對紫莖澤蘭等外來入侵有害物種進行了梳理和替換,形成了水上森林、自然灘涂、蘆葦蕩、海菜花、天然湖灣、魚蝦產卵保護場所等各類生態景觀,使該濕地成為滇池湖濱野生動植物品種和數量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
離東大河濕地不遠的古城河河口濕地則是另一番風貌。初春三月的古城河河口濕地顯得生機盎然,蜿蜒土路旁楊柳、中山杉剛抽出嫩葉,池塘里菖蒲正在勃勃生長,干枯的蘆葦叢隨風搖曳,睡蓮、浮萍等水生物靜靜地躺在水面上。這里雖然看不到鳥的身影,耳邊卻充滿小鳥婉轉啼鳴、此起彼伏聲,令人心曠神怡。
“這里沒有供游客行走的棧道和歇息的亭子,平時也沒有什么人來。”晉寧區水務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員張江明說,古城河河口濕地是人工干預最小化的原生態濕地,推行滇池治理“四退三還”行動中,周邊農戶退出的380多個魚塘,現已長滿菖蒲、蓮藕等水生植物,成為濕地的一部分,當滇池水也蔓延到濕地時,起到了過濾、凈化的作用。
古城河河口濕地目前完成濕地生態建設423.64畝,與周邊湖濱濕地共同形成1277.22畝的生態濕地范圍,種植了兩萬多株柳樹、速生楊、中山杉等喬木,以及蘆葦、菖蒲、荸薺等水生植物,有效恢復了湖濱生態,延伸了濕地自然觀光等功能。
張江明說,濕地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天然的水質凈化系統,生長著很多特有的植物,很多鳥類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如果說濕地是上天賞賜給人類大地和水氣結合的禮物,那么鳥兒就是這份厚禮的嫁妝,那飛舞的身影是濕地上永遠悠揚的伙伴。
經過近20年的治理,滇池水體水質日益改善,滇池治理成效初顯。如今,滇池治理已從單一治污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并重轉變。經過10余年的生態修復,滇池湖濱已初步構筑起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區域內植被覆蓋率超過80%的閉合生態帶,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為主、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濱生態綠色屏障。
東大河濕地、古城河河口濕地、永昌濕地、海東濕地、撈漁河濕地、王官濕地、斗南濕地……一個個環滇池濕地經過提升改造,美麗的湖濱生態景觀為市民提供了一個清肺養生的優良環境。
目前,云南省全面深化河長制,建立“四級河長五級治理體系”,昆明市設立河長3489名,實現河道、管網清淤常態化,滇池污染存量不斷削減。海洪、大灣、西華等6個濕地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濕地凈化水質效果日益顯現。昆明市還全面推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金達4.86億元。2017年全年實施滇池保護治理項目100個,完成投資36.3億元,2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滇池全湖水質穩定保持在V類。
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把滇池保護治理當做頭等大事來抓。今年,滇池的治理和保護力度還將進一步擴大。今年,昆明市將實施62個市級保護治理項目及147個區級保護治理項目,使滇池草海全年水質達到Ⅳ類,滇池外海全年水質達到Ⅴ類。并將著重抓好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溝渠治理、面源及內源污染治理、濕地生態環境效能提升等工作。
“現在滇池水變得干凈了,臭味也沒有了,心情感到特別舒暢。”從小在滇池邊長大的李繼明和其他市民一樣,對滇池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滇池水質的變好讓他們感到欣慰。
湖濱生態濕地是滇池的“腎”,不僅凈化改善了滇池的水質,也讓濕地成為眾多鳥類棲息、繁殖、越冬的黃金地帶。濕地與滇池相連的生態系統,為濕地水禽提供優良的棲息場所,向世人展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如詩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