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卓成 繆亞平 張怡

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員與用人單位供需對接,助推脫貧攻堅,昆明經開區整合轄區內103家企業、近5000個招聘崗位,舉辦了2018年“春風行動暨轉移就業百日行動”專場大型招聘會。
招聘會以“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為主題,幫扶農村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員等求職者實現就業,實行“一對一”“面對面”精準就業幫扶。當天的崗位涉及保安、會計、銷售和普工等100余個工種,吸引了4000余名求職者應聘。
作為往屆招聘會的參與者,同時也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在楚雄州武定縣高橋鎮尼嘎村的普會梅有幸成為祿勸縣首批轉移安置的農村貧困勞動力之一。
記者在昆明真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見到了這位24歲的姑娘。盡管機器的轟鳴聲不小,但她絲毫不受影響,正麻利地用小刀加工塑料桶的邊角。不到3分鐘,一件新的塑料桶便加工完成。
普會梅說,自己18歲出來打工,曾在餐廳當過幾年服務員,2000元的月收入刨除房租等開銷后,剩下的并不多。后來,在祿勸縣就業局和昆明經開區就業局的幫扶下,她找到了現在的工作。由于家里父母患病,她和姐姐開始承擔起賺錢養家的重擔。
“現在的公司不但包吃住,收入也比以前要高許多,每月差不多能拿到3500元,我會把其中的2500元打給家里的父母。”普會梅說,“現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工作,賺錢養家。”
昆明經開區勞動就業局局長李巧云表示,作為祿勸縣的就業對口幫扶單位,去年經開區已幫助祿勸縣516人在經開區成功就業。下一步經開區將繼續秉承“服務是天職”的理念,以“春風行動暨轉移就業百日行動”為契機,緩解企業節后出現的用工難、用工荒難題,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更為優質、精準的服務。
每到晚上,洪學兵像往常一樣,到度假區雙河灣小區地下停車場執勤。洪學兵是尋甸羊街鎮多合村的貧困戶。
去年7月,在度假區的幫助下,他從尋甸羊街鎮多合村來到云南筑友房地產開發公司上班。半年多來,洪學兵已經習慣了白天休息、夜晚上班的生活。“我主要負責物業公司停車場的管理。這份工作雖然工作時間相對長一點,但也比較清閑,有利于我身體的恢復。”去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洪學兵意外扭傷了腰部,并一直在家養傷。得知度假區管委會聯合駐區企業在羊街鎮舉行招聘會后,他通過應聘,從尋甸來到了昆明工作。
與洪學兵一樣,同村的李忠平也是通過度假區牽線搭橋來到了云南筑友房地產開發公司工作,擔任停車場執勤人員,每月工資2600元。他說,在家種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一年每畝地的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難以支撐他和老母親的生活支出。
從家門口“游擊式”地找活做到穩定就業,洪學兵與李忠平都很感謝度假區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以前都是在周邊的建筑工地打工,苦于沒有其他技術,很難找到其他的就業機會。”洪學兵希望能通過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學到一門職業技能。
記者從云南筑友房地產開發公司新天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此前地產項目人事部到羊街鎮進行招聘,還直接將求職人員接到了企業。“家里的房子也蓋起來了,還沒有裝修,希望通過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在供孩子讀書的同時,再把家具、家電添置起來。”尋甸羊街鎮長沖中村的張金才去年5月來到昆明星海物業公司,主要從事保安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查小區。
2017年,度假區區內企事業單位提供了2375個有效就業崗位,接收安置尋甸縣羊街鎮、甸沙鄉5批次412人到40余家企業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4人,占比達81%。
上午8點,朝陽剛露出頭,位于晉寧上蒜工業園區的云南宗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便閃出一陣陣光,50歲的蔣文留戴著面罩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天,他的任務是將不平整的消防瓶修補完好。只見他右手握著電焊,左手拿著填補材料,動作很熟練。5分鐘不到,1個瓶子便修補完成了。
蔣文留是晉寧區二街鎮魯海村的村民,因為車禍落下腿部殘疾。行動不便的他于2017年12月在云南宗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些容易學會的“手上活計”。
在晉寧區,像蔣文留一樣到當地企業就業的相對困難人員還有很多。2016年起,為提高貧困群眾的就業創業能力,鼓勵有創業意愿、具備創業條件的村民創業,晉寧區對幾個貧困村的勞動力舉辦了創業和技能培訓班,提高貧困戶就業意識。
同時,在2017年開展“黨建+精準扶貧”就業幫扶入戶專項行動,通過摸底,對全區相對困難戶勞動力實施就業幫扶入戶專項行動,蔣文留就是就業幫扶對象中的一員。
2000年,騎車外出的蔣文留遭遇了一場車禍。康復后,雙腿行走對他而言變得有些困難,無法繼續進行農業生產。蔣文留開始了外出就業的生活。2017年,了解到晉寧區有企業招收貧困戶,他主動報了名,希望能回到家鄉工作。在晉寧區人社局等多個部門的協調下,最終,他選擇了云南宗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電焊、補瓶工作。同時,和他同樣行走不便的妻子也在該公司得到一個崗位,主要做清潔等日常工作。
“現在每月收入有1000多元,加上低保和殘疾補助等其他補助,收入可以到2000多元,孩子上學也更方便了。”蔣文留說,除了工作崗位,公司還提供免費宿舍,解決了住房問題。
今年過年,他帶著妻子和孩子回了老家。在他印象里,上次回老家過年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說到在當地企業就業后發生的變化,他說,在當地就業不僅節約了路費,熱心的同事們還幫他接送孩子上下學,這讓自己的干勁更足。“雖然我的腿行動不便,但手很靈活,依然可以和其他人一樣靠雙手吃飯,只要在崗位上一天,我就要盡全力做好手上的活計。”現在,他正籌劃著攢錢蓋好老家的房屋,讓日子越過越好。
“在晉寧區,接納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不少。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這些企業還為這些員工提供住宿等福利。以云南宗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為例,34名員工中,身體有缺陷的員工就有6名。”晉寧區就業局副局長黃華介紹。
尋甸縣河口鎮水冒天村的村民錢慧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里的4畝地種的都是玉米,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隨著尋甸縣2017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招聘會在各鄉鎮陸續開展,錢慧和許多同村人一樣,來到了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的仁寶公司進行機器零件組裝工作。
“我們平時就種地,沒什么文化。后來村黨支部書記專門來我家,說是有一家企業在招人,同村去過那里打工的人回來也說待遇不錯,于是我便抱著試試的心態去應聘了。”當被問起在村里招聘的經歷時,錢慧說,“當時總是思前想后,現在看來根本沒必要。”
觀念的轉變,除了來自同鄉們的口口相傳,還包含著各級就業部門的共同努力。
在尋甸縣,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除了進行務工增收脫貧相關政策宣傳外,還通過全面摸底、排查,把有意向外出務工人員的年齡狀況、文化程度、就業崗位類別、期望薪酬等信息都整合進了縣級統一制作的《報名表》和《求職登記表》中,便于向應聘者推薦適合的崗位。
每天工作8小時,下午5點下班,對于目前的工作,錢慧表示相當滿意。為了增加收入,她經常主動選擇加班,每月的薪水也從最初的3000元增加到5000元,生活過得很充實。
對于不愿離家太遠的務工者來說,政府也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29歲的余衛飛是尋甸縣紅德鎮大河橋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于父親在9年前病故,初中畢業以后他便選擇到昆明打工。一開始做餐廳服務員,后來做門窗安裝工。在一家裝修公司,他一干就是3年。
為農民提供外出務工機會,并非“送出去”便了事。務工人員是否獲得真正的收益,對崗位滿意度如何,出門在外是否遇到困難,也是就業部門所關心的。
目前,尋甸縣已在滇中新區、度假區、西山區、呈貢區、官渡區、安寧市建立工作站,在與勞務輸入地建立溝通聯系機制的同時,各鄉鎮(街道)也逐步建立與勞務輸入地的工作聯絡機制,加強與勞務輸入地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和對務工人員的跟蹤服務。對務工人員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了解并幫助解決,進一步提高就業穩定性,提高就業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