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圣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1103)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fā)展,北方缺水的情況日益嚴重。中國社科院關于我國北方缺水形勢的估計中,到2050年,北方每年缺水總量達2 028~3 000億m3。為解決缺水問題,許多地區(qū)通過開采地下水補缺,北方地區(qū)每年開采總量約在850億m3以上。同時,根據近期近海海洋環(huán)境資源調查,我國沿海地區(qū)水資源短缺亦日益嚴重,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問題,尤以北方城市嚴重。
為解決北方缺水問題,我國已實施的東線和中線調水工程,其調水能力分別僅有100億m3、130億m3,僅能解決沿線40多座城市的生活及工業(yè)用水問題,而農業(yè)、環(huán)境等占水用量的80%以上淡水需求問題,借助現(xiàn)階段方案很難解決,與北方巨大的用水需求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正在論證的西線調水工程從長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到黃河上游,調水都在高山峽谷地區(qū)進行,海拔高,施工材料缺乏,難度極大,交通不便,投資巨大,并有可能給上游帶來不可估量的環(huán)境影響而存在非常大的爭議[1-16]。
本文提出將長江沿海岸線圍堰北延伸的設想,利用現(xiàn)有的黃海、渤海海防大堤,在外側增設另一壩體,這樣,新老壩體間形成一條強大的水力通路并進行調水。長江年均入海水量約1萬億m3,可將其5%的淡水引至北方,解決我國北方中東部地區(qū)缺水問題。
(1)全海域方案
由崇明入海口筑壩圍堰,經南通、鹽城、連云港、日照、青島、威海、煙臺等,進入渤海,最終在渤海灣區(qū)域圍堰,形成全部海上線路的方案。該方案線路總長約1 300 km,實施過程中,全部利用現(xiàn)狀海岸線,全海岸線方案見圖1。
(2)海陸結合方案
由崇明入海口筑壩圍堰,經南通、鹽城、連云港、日照、諸城、濰坊、東營后,由萊州灣進入渤海,向西北方向延伸,到達渤海灣。在陸基段,對現(xiàn)狀濰河向南延伸約60 km,由諸城到達日照,并對現(xiàn)有河段進行加深和拓寬改造,滿足設計通水能力。該線位總長約900 km。
黃海平均深度44 m,最大深度位于濟州島北側,為140 m。山東半島為港灣式沙質海岸,江蘇東、北部沿岸則為粉砂淤泥質海岸。沿岸區(qū)以細砂為主,間有礫石等粗碎屑物質,近岸多灘涂、沙地,水深非常淺。
渤海為東北-西南向的淺海,海底地形從三個海灣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峽方向傾斜,坡度平緩,平均坡度為0°0′28′′,平均水深18m,最大80 m。在海河和遼河河口附近,由于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堆積作用,5 m等深線分別為30 km和45 km。
總體上,在黃海和渤海近岸區(qū)域,海底地形平緩,10 m等深線距現(xiàn)狀岸基在數千至數十km以外,該深度范圍進行筑壩等施工技術成熟。

圖1 北延伸工程總體線位布置示意圖
受月球、太陽的引力作用,全球海洋潮汐呈規(guī)律性變化,每天有約兩個漲落潮的周期性變化,完成一次漲落平均約需12 h 25 min,每日向后延遲50 min。圖2是上海崇明南堡鎮(zhèn)2017年8月27日潮汐變化情況,全天最高潮400 cm,最低103 cm,超過300 cm的潮高總時長約為8 h 45 min。經對南堡鎮(zhèn)8月份潮汐變化統(tǒng)計,全月有27 d的每日8 h以上潮位超過3.00 m。如果在該位置構建取水口,其頂標高為+3.00 m,則每天有1/3的時間,潮水淹沒過取水口。若在高潮位取水,低潮位關閘,并與下游河床形成一定落差,則可實現(xiàn)自流狀態(tài)下的淡水資源的北調。

圖2 長江口潮汐變化情況
類似工程案例為上海青草沙水庫。其取水口日常標高控制在2.00 m以上,水庫平常借助自流運行,水位在2.00~4.00 m間變化,咸潮來臨前,關閉進水閘,借助200 m3/s的水泵機組提升庫內水位至+6.00 m,以保證全年有約68 d咸潮期的穩(wěn)定供水。
從上海長江入海口到渤海灣儲水區(qū)的總長度約1 000 km,理論上,只要存在水頭壓差,就會發(fā)生水力流動,而且壓差越大,其流動速度越快。根據長江海事局水位公告,2017年8月30日11點,長江沙市的水位為5.10 m,鎮(zhèn)江的水位為3.32 m,其距離接近1 000 km,水位差約1.8 m。為此,如果渤海灣儲水庫與長江入海口的水位落差接近2 m,可通過人工開挖方式實現(xiàn),則淡水資源可在重力流狀態(tài)下北調。
在長江入海口上游適當位置建設取水口,再通過隧道將淡水輸送到新建設的輸水圍堰內,取水系統(tǒng)包括取水泵閘井、隧道、排水井等三部分,見圖3。取水泵閘井布置在青草沙水庫區(qū)域外上游適當位置,以減少咸潮的影響,其底標高為+3.00 m,頂標高參考青草沙水庫壩體高度,為+9.20 m。正常情況下,泵閘井位置的閘門處于開啟狀態(tài),水位超過3 m后自流入取水井,經隧道,由排水井流入沿海新造人工運河(江)內進行調水。在枯水期間,為避免咸潮入庫,根據監(jiān)測及預報,提前關閉閘門,開啟水泵,按需向庫內提升補水。

圖3 取水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取水隧道采用大直徑盾構施工,以提高調水能力。對于內徑為15 m的盾構隧道,其工作井(取水泵閘井)平面凈尺寸約20 m×20 m左右。
假設輸水主通路正常運行水位為+2.00 m,取水口潮位高為+3.00~4.00 m,則隧道內的水流速度:

式中:P1、P2分別為進出水口壓力;z1、z2分別為進出水口液位高度;v1、v2分別為初始及最終速度。
經計算,按照落差為1~2 m計算,隧道內的水流速度約在4.47~6.26 m/s。則直徑為15 m的隧道依靠自流,每小時的調水能力約為284~398萬m3。每天按8 h計,則每條隧道的年自流輸水能力約為100 億 m3。
在北端調水的主通道內施工接收井,接收井的頂標高控制在+1.00以下,以使取排水井間形成一定的壓差,三單體一起形成一組取水系統(tǒng)。
壩體設計須考慮輸水能力、高度、寬度、防滲及須實現(xiàn)的功能等,并且壩體兩側都須進行防沖刷設計。
(1)輸水能力設計
根據地質條件及黃海渤海的海底地形條件,其近海岸段地勢非常平緩,因此,筑壩距現(xiàn)狀海防大堤的距離直接控制了輸水能力,而且該距離的大小對工程造價的影響相對較小。不同區(qū)域長江江面的寬度變化不等,最窄處1.5 km,最寬處5 km,水深在3~10 m,假如沿海輸水通道按最大水深按4 m控制,考慮遠期北方的用水需求,且借助通道進一步將水向西、向北輸送,將5%的長江水,即500億m3的水北調,則壩體距現(xiàn)狀海防大堤約400 m,具體依據區(qū)域地質勘查參數確定,實際上,如果壩體距現(xiàn)狀海防大堤足夠大,比如2~3.0 km,可將長江水全部北調,過水斷面增加很多,而工程造價變化卻不大。
(2)防滲控制設計
永久運營階段,新建壩體兩側可能存在一定的壓差,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潮汐變化引起兩側水位存在高差;二是在相同水位條件下,海水和淡水的密度存在差異而引起壓差。根據渤海、黃海地質條件,近岸段多為砂性地層,因此需對壩體下方的一定深度的土層進行適當的防滲加固,堤壩的滲流控制以設置水泥土防滲墻為主,其施工工藝、設計參數以及質量監(jiān)測和評定標準通過現(xiàn)場試驗研究確定。本處暫考慮設置兩排直徑為850 mm的三軸攪拌樁,見圖4。

圖4 大堤結構示意圖
(3)壩體結構
不同深度、不同地層條件壩體結構及施工工藝各不相同。鑒于近岸300~400 m范圍的水深較小,可采用水力充填筑堤的方式,先拋填袋裝砂,再通過水力吹填至+8.00 m,做好護坡,堤頂設置排水溝、防浪墻,墻頂+9.20 m,以抵御臺風狀態(tài)下海浪沖刷。整個大堤如果結合高速公路建造,則僅需增加回填的寬度即可。
渤海面積約為7.7萬km2,平均水深18 m,是中國的內海,整個海域的海水儲量約為13 860億m3,如果將長江水全部引入渤海,16~17個月可將其注滿。工程可采取分區(qū)筑壩圍堰的方式形成儲水湖,在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等建立分區(qū)儲水庫,假設水深按8m控制,則每100 km2的水面可蓄淡水8億m3,水庫間借助海底隧道與沿海新造人工運河(江)聯(lián)系。
傳統(tǒng)工程筑壩蓄水往往需要移民、可能誘發(fā)地震等。移民不僅須配套制定落實好補償補助政策、后期扶持政策,尚須克服社會矛盾,成本極高;其次,水庫蓄水后,庫區(qū)及其臨近地區(qū)地震活動明顯增強;此外,蓄水后的庫岸在浸水作用下,穩(wěn)定性降低,易坍塌,危及岸邊建筑物安全,并可能導致嚴重的水庫淤積現(xiàn)象。本項目主要在現(xiàn)狀沿海實施,沒有移民問題,工程開挖亦很少,同時,蓄水高度非常有限,對地基的附加荷載非常小,因而不會誘發(fā)地震問題,其淤積的土挖除后,在壩體外側直接填海造地,因而,次生環(huán)境影響極小。
新壩體建成后,要嚴格控制排污設施及其他污染源進入河道,同時,保證區(qū)域泄洪能力,宜分為兩類情況進行處理:
(1)現(xiàn)狀河道。一般地,現(xiàn)狀河道與黃海或渤海的入海口均設有水閘,以調節(jié)閘內外水位標高。沿海輸水通道建成后,原有的入海口變成了入江口,因此,應嚴格控制其水質,防止污染下游河道。將沿線現(xiàn)狀河道通過深埋管涵的形式,延伸至新建壩體位置,通過水閘與海水相通,以便汛期的排洪。
(2)現(xiàn)狀管網。包括海底通信、電力、供水及排水等,其中排水管多為污水管,可通過直接延伸的方式予以解決,其他管線可通過在新建壩體時加以保護或翻排的方式完成,但要保證壩體與管線間不發(fā)生滲漏。
本工程對長江不截流,僅在青草沙水庫取水口位置附近構建少量的取水口,因而對長江的航運、淤積、水生動物洄游等均無影響。
非正常條件下,比如戰(zhàn)爭或地震發(fā)生時,大壩若潰毀,北延伸江水直接入海,沒有淹沒村莊的危險;其次,在運營階段,在渤海灣地區(qū)有足夠大的儲水區(qū)域,冬季即使發(fā)生冰凍,由于有數百億到數千億m3的淡水儲存,可保證冰凍期間區(qū)域供水不受影響。
按照前述壩體結構,構建900 km的這樣的壩體約為1 800億元人民幣,若全部沿海岸線布設,約需2 600億人民幣。因動遷工程量幾乎沒有,整個輸水通道的一半工程利用了現(xiàn)狀海防大堤,而輸水通路利用現(xiàn)狀海床,無須河道開挖,僅修建一條新的海防大堤,并對現(xiàn)狀水、管網進行適當的改造,因而造價極低,其投資大約是中線工程的20%,輸水能力增大5倍,同時,與東線相比,其依靠重力流調水,省去電力消耗,僅此一項,每年節(jié)約資金數百至數千億元人民幣。
工程主要是近海作業(yè),除風暴潮期間不能施工外,其他時間可多區(qū)段平行作業(yè),整個工程3~4 a可以建成。
沿海人工造江(河)所使用的筑壩技術非常成熟,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自然環(huán)境、地質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影響較小,建成后可將大量的淡水資源北調,徹底解決中國北方中東部缺水的水源問題。工程如果結合高速公路、景觀工程等的同步建設,不僅形成江海一線天的壯美景象,同時將黃金水道向北延伸1 000 km,使得整個項目具有調水、水陸交通、旅游景觀、生態(tài)修復等多重功能。整個工程建設周期短,造價低,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經濟、社會及環(huán)境效益,極其重要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意義,并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