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這是富裕人家告誡子孫的箴言;“富不過三代”,這是沒錢人家安慰自己的良方;“富不過三代”,這是每一個時代不斷的嘮叨和感嘆。
其實,有富過三代的,而且還不少。你去看看中國村落。
一
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理性地看待這一建筑:牌坊。
這是古代社會用以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立牌坊,是流芳百世之舉,其中要義:忠孝節義,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安徽省歙縣棠樾村鮑姓一家,四百年間,七座牌坊,忠孝節義俱全,功勛、科第、德政都有。每個牌坊都是一個傳奇。
今天,除了貞節牌坊被時代推倒,忠誠、孝尊、仁義等,依然是中國老百姓不變的推崇。良好的家規、家風,時至今日,一直是修身、齊家的不二法門。
人家富貴了四五百年。
二
在徽商的民居區,可以看見很多牌坊。在中國另一個崛起的商幫,晉商的民居區,更多的是深宅大院。
明朝中期,為對付游牧民族的侵擾,朝廷在北方邊境建設了9個邊關重鎮,稱為九邊。大量軍隊駐扎,驚人的物資消耗,給了山西人經商的大好機會。到了清朝,蒙古全境納入中國,“九邊”沒用了,但遼闊的商道更是給了晉商獨特的天時地利。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山西人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寬厚仁義之心,演繹了一出出商業競爭的大好戲文,成就了一代晉商。
不過,當今天的人們,以艷羨的目光、勵志的用心來解說晉商的時候,你就已經想多了。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開創者喬貴發,當初想得最多的是,能娶上媳婦。
幼年失去雙親的喬貴發,寄人籬下,飽嘗世態炎涼。十八歲時為求自立,走西口去到內蒙古薩拉齊廳老官營村,在一家當鋪做伙計。他想的是掙點錢,回去娶個媳婦,讓那些勢利的親戚們不敢小看。
十幾年過去后,他衣錦還鄉,沒人看不起他了。可喬貴發還是做了一件令街坊們咋舌的事:娶了個帶著兩個孩子的寡婦!
因為,在喬貴發當年一貧如洗,受到許多人嘲笑時,這位寡婦、那時的小媳婦曾說:“不要門縫兒里瞧人,說不定喬貴發以后會掙大錢、有大出息呢!”
貧賤不失尊嚴,富貴不失情義。這是喬貴發做人的態度,也是晉商的態度。
三
傳到了第三代手里。喬貴發的孫子叫喬致庸。
喬致庸就更沒什么可想的了,他是個秀才,在家的任務是,飽讀詩書,掙得一個舉人,樹起一根旗桿。至于生意,有他大哥一手經營。
不料大哥英年早逝,喬致庸不得不投筆從商。
飽浸儒家學養的喬致庸,以其寬厚和仁義之心,讀書人的格局步入商道,瀟灑地走了一回。
茶葉和絲綢,都是走得很遠的生意。漫長的茶路,從福建武夷山到蒙古腹地;遙遠的絲路,從浙江湖州到山西潞州,制成潞絲后再遠走西域。漫漫商旅的艱險讓喬致庸意識到票號的重要作用。
喬致庸以“匯通天下”的大氣,從開拓中、小商人的市場入手,后來居上,成為晉商票號的杰出代表。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官員召集眾商號商量“借錢”,一時大家面面相覷。喬家的一個跑街的業務員卻當場答應借給朝廷白銀10萬兩。他說,國家滅亡了我們也會滅亡,國家還在,錢還能回來。
慈禧太后后來是這樣“還”這筆錢的:允許票號進行公款匯兌,各省督府解繳中央的款項,全部由山西票號來經營;庚子賠款連本帶息,約10億兩白銀交由山西票號來經營。
喬家大發了。
四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閻錫山敗了,晉鈔貶值了。二十五塊錢,兌換新晉鈔就只有一塊錢了。山西好多家票號就按這個比值兌換,而喬家的票號“大德亨”,仍按一比一兌換,原來二十五,現在還是給你二十五新晉鈔。本來因貶值可以賺幾十萬,最后是賠了幾十萬。
公私合營的時候,很多老板顧自跑路,但喬家有始有終,把現金的一半分給伙計們,幾百間房子、幾百畝土地全分給老百姓。
說到這兒,好像漏了嘴,喬家不也是很快就敗落了嗎?
這得看你如何理解富貴的含義。如果富貴就只是有錢有地位,那確實很難逃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如果富貴就意味著暴發戶、炫富,那基本上就斷送在了“富二代”手里。
中國有句老話叫:“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若要長盛不衰,不要寄予一夜暴富,耕讀就是富;倉廩實知禮儀,有錢了更要著重教育,詩書繼世長。
鮑家人已不再那么顯赫,齊家人已無人住在大院,但他們依然富貴,或在家鄉,或在遠方。
五
最有力證的便是吳越錢氏。
吳越錢氏歷吳越國三代五王,立國七十二年。中國歷史上500多位皇帝,大多兇死、短命、絕后,惟有錢氏家族源遠流長,繁衍至今。
錢弘俶納土歸宋居功至偉。其次錢氏家訓的世代尊奉是根本保證。從“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的人格修養,到“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的社會擔當,以及“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的治國理念,《錢氏家訓》構建起一個系統的價值體系。
宋末元初大畫家錢選,王陽明后儒家心學的重要人物錢德洪,文征明弟子錢叔寶,清朝的錢謙益、錢大昕,現代的錢穆、錢復、錢鐘書、錢學森、錢玄同、錢三強、錢偉長、錢永健、錢思亮、錢其琛等等。
吳越錢氏富貴了千年。
六
還有諸葛亮的后裔們。
公元952年,諸葛亮十四世孫諸葛利任浙江壽昌縣令。公元1280年,傳至27世孫諸葛大獅,人丁興旺,原住地顯得局面狹窄,于是覓得蘭溪高隆崗,以先祖諸葛亮九宮八卦陣布局營建村落,秉承諸葛亮“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教導,精心經營中醫藥業。
明清時期,蘭溪諸葛村有半數男丁從事中藥業。僅在諸葛村就有七家藥鋪,先后有名醫30多人。同時諸葛氏藥業在江南各府、縣、鎮開設中藥行200多家。
“天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諸葛后裔的良醫是這樣煉成的。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詩書傳家久之;耕讀傳家更久之;而道德傳家,十代以上。所以,以德服人。以德傳人。
七
最牛的要數孔子后裔了。
這個家族已經延續了2500多年,如今香火仍很旺盛,并且可以肯定還會繼續旺下去。雖然這是一個“國營家族”,不能完全與前述相提并論,不過,背后延續的精神是一致的。何以傳承?何以世世代代傳承?
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世孫、衍圣公孔端友率支族追隨宋高宗南渡。山東被金兵占領回不去了,便就有了衢州的南孔。
宋亡元立,至元19年,公元1182年,忽必烈詔令“江南衍圣公入覲,命歸曲阜襲封”,要衢州的襲衍圣公率族人回山東曲阜。
回去當然好,衍圣公那是國家一級的禮遇,可是,孔子的世孫在衢州已經生長了六代了,回曲阜了那五祖的墳怎么辦?第53世宗子、襲衍圣公孔洙考慮再三,以“先祖廟墓在衢”為由,謝絕回曲阜。說我把爵位讓給曲阜的族弟,我就在衢州敬拜祖先了。忽必烈很感動,說“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后也”。
孔子的后裔如果沒有這樣的德行,恐怕今天是有孔子而沒有孔府了。
又要講老話了: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詩書傳家久之;耕讀傳家更久之;而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所以,以德服人。以德傳人。
修身如此,齊家亦如此;單位一樣,國家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