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大利亞南澳州,有一個被維多利亞大沙漠和辛普森大沙漠環抱的區域。走在這塊荒涼的地方,你會發瑰地面上散布著嶙峋的怪石、外星飛船、拋錨的古董汽車、蘑菇頂的桶狀物等東西,像是一個垃圾場,又透著幾分匪夷所思的詭異。
其實,這些詭異的東西是一種特殊的標識物,是住家擺放或建造在地面的“私家花園”,在它們對應的地下是一個個居家洞穴,生活著3500多人。這個地方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藏在地下的傳奇小鎮——庫伯佩迪。
庫伯佩迪這個地名,源自澳洲原住民的語言“KUPAPITI”,意思是“住在洞里的白人”。人為什么不住在陽光下的地面,卻要住在地底下呢?事情要從100年前說起。
1915年,庫伯佩迪首次發現了“貓眼石”這種寶石礦藏,一夜暴富的傳說,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人,涌入這個地區挖礦淘寶。由于這里地處沙漠,夏季的地表溫度經常超過40攝氏度。為了躲避酷熱,礦工們把挖掘寶石的洞穴作為棲息之所,干脆住在了里面。洞穴里的溫度夏天可以穩定在24攝氏度,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地下照樣溫暖如春。
礦工們居住的冬暖夏涼的地下洞穴,讓當地原住民紛紛效仿。一百年來,居住在地下的人們,不斷改進自己的地下居所。他們在洞穴里開挖了更寬敞的空間,生活區和儲物區漸漸分開,開辟了專門的臥室和廚房,各個房間都會豎起一個煙囪通風,降低洞穴的濕度,甚至在洞壁上掛上了窗簾,營造出窗戶的感覺。然后,在地表別出心裁地設立了那些看似詭異實則匠心獨運的地上“花園”,以示人類的存在。
由于穴居的人越來越多,地下城的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機,1981年,一位名為翁貝托·柯羅的小鎮居民,認識到了這個沉睡地下的小鎮擁有的盈利空間,他建立了這里的第一家酒店。在他的帶領下,賭場、旅館、書店、臺球廳等設施也在這個地下小鎮里陸續開張,甚至還建造了一座地下教堂和地下藝術博物館。在滿足小鎮居民需要的同時,對觀光客開放,發展旅游創收。
奇特的地下小鎮,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攬勝探幽,他們留宿洞穴酒店、旅館或私家住宅,在夢幻般的洞天福地品嘗天然酒窖的葡萄酒;在涼爽、寬敞、隔音良好的房間睡覺;在古老礦洞改建的迷宮般的藝術博物館里,欣賞貓眼石礦層,或者戴上一頂頭盔,親歷用十字鎬和鐵鏟采礦,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親手挖到寶物,免費拿走。即便挖掘沒有收獲,也可在參觀博物館附帶的商店里買到正宗的貓眼石。游客們在地下小鎮里體驗著別樣的情調,流連忘返。
近年來,小鎮居民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這里,花上幾萬澳元買塊土地,然后用隧道挖掘機開挖,不出幾天,一個五居室的地下套房就能完工。另外這里還可以買到“二手洞”,價格更是低廉。居住在庫伯佩迪地下城的居民,從來不必為房價擔憂,如果他們覺得房子太小了,隨時可以擴建。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惡劣的自然條件面前,庫伯佩迪的人們沒有屈服,而是匠心獨運地把小鎮藏到了地下,創造了全世界最獨特的傳奇風景。
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敢想敢做并持之以恒,注定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