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縣的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幫扶,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級貧困縣成功摘帽。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摘帽后的貧困縣依然面臨挑戰,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進一步綜合謀劃。因此,為鞏固脫貧成果,必須重視縣域人力資源建設,形成良性循環的城鎮經濟體系。
貧困縣要想實現脫貧奔小康,從勞動力輸出地區轉為均衡流動、甚至是勞動力輸入地區,這就要求縣域人力資源政策做出主動性變化,為縣域經濟的產業化集聚發展提供人才方面有力支持。以筆者調研的蘭考縣為例,多樣化的特色產業園區快速設立,帶來大量用工需求,使得本來富余的本地勞動力捉襟見肘——不僅缺管理人才和技術工人,連普通藍領工人都招不足——縣里好不容易招商引資來的大企業需求,讓縣里的人社局疲于應對,更缺乏市場化經營的人力服務機構。
這不是一個特殊現象。事實上,中國大部分的縣域經濟普遍沒有系統化的人力資源儲備基礎,本地職業學校建設并沒有圍繞本地產業規劃達成合理配置,難以形成持續穩定的人才供給。這就使得摘帽后的貧困縣引進高端裝備制造業帶來的崗位需求,與本縣習慣于“被動”的勞動者供給形成矛盾。因此,縣政府應該主動適應這種變化,把人力資源這個短板盡快轉變為競爭優勢,鼓勵建設本縣市場化運營的人力資源服務中介機構,以更高的眼光看待勞動力供需,把吸引人才的觸角伸向全國,將本地職業學校建設與本地用工需求盡力結合。
值得政府各部門注意的是,個別縣試圖以行政手段限制本地人員外出務工的手段是不現實的。任何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都是勞動者的權利,也恰恰是勞動者迅速掌握某方面的勞動技能、提升素質的一種契機。要想把這些外出務工的人員吸引回來,僅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市場化的手段、依靠本縣高質量的就業崗位,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基于“以人為本”的區域發展理念有規劃性地“聘請”回來。而良性循環的勞動力流動,是縣域經濟充實中等收入群體的最佳路徑,而縣人社局要力爭本地勞動者“出得去,學得會、干得好、回得來”!
總之,貧困縣成功摘帽只是取得階段性的發展成功,應通過系統化的縣域人力資源建設體系,助力本地特色化產業發展,目標是守住不返貧的底線,力求在全國共同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隊?!?/p>
(作者是中證焦桐扶貧產業基金總顧問)
環球時報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