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平
香港芭蕾舞團前首席演員梁菲,因與老板發生一點小矛盾,當時人們都勸她:“向老板道個歉吧!”但她沒有,因此被老板解雇。
一個舞蹈演員離開自己心愛的舞臺,打擊可想而知。為了打發郁悶時光,她寫出7萬字的作品《飄逝的紅舞鞋》。
在新書發布會上,老作家倪匡這樣說:“被解雇后,你雖然不跳芭蕾舞了,但寫出一本好書,真是塞翁失馬。世事就是這樣,失意時只要你不墮落,人生那道希望之光,一定會重現。這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足下有路總莫愁。你書中說,被解雇時感到心痛。心痛不是真痛,放下一切,不去想就不痛。”倪匡的話抑揚有致,別具韻味。
梁菲著書立說,走出低谷,可謂峰回路轉。倪匡這一番話,說明放下一切、禍福相生的道理。把“壞事”放下,經過努力就可以重現好事。按照俗話說,就是“壞事不去,好事不來”。
記得女作家池莉也說過:“放下就是后悔藥。不問何時何地,不管年老年少,只要一瞬間懂得好歹,決了心意,后悔藥頓時起效。”
寬容是刻薄的后悔藥,善良是惡毒的后悔藥,簡單是復雜的后悔藥,純凈是龐雜的后悔藥,專情是花心的后悔藥,廉潔是貪腐的后悔藥,自由是圈禁的后悔藥,按照規律辦事是主觀霸道的后悔藥。
萬物萬事都有兩面性,寬容、善良、簡單等等都屬于積極的一面,是所謂的“好事”。同樣,刻薄、惡毒、復雜等等都屬于消極的一面,是所謂的“壞事”。當你面對“好事”與“壞事”,拿不準時,那就索性將其放在一邊,只做好眼前想做的事情,實在不行也可“借書消愁”。那樣,很可能會柳暗花明,重現人生那道“希望之光”。
當年蘇東坡被發配天涯海角,人們都以為蘇東坡這下徹底完了。哪知道他卻生活得好好的,脫下長衫,換上短褲,戴上草帽,下田插起秧來,同時還在山坡邊蓋起三間草棚。他給友人劉貢父寫信說:“我就當自己是落第秀才,沒什么了不起。”他甚至還自己釀酒。每逢節日,他就把酒分給鄉民喝。當人們知道這個老頭就是蘇大學士時,都來幫他做事。
褚時健當年是紅遍全國的改革家、企業家,風云突變,他進了監獄。出獄后,他已七十多歲。可誰也沒有想到,他帶著老伴上山種“褚橙”,熱銷全國。
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褚老重振事業。沒有別的解釋,只有“放下”。他把以前全部扔放腦后,萬事從零做起。
當一個人感嘆后悔藥時,說明他已經患有“病癥”。人只有看到后果才會后悔,后果往往在出現之前是看不到的,只能想到。有些人甚至想都不會想到。當后果出現時,無論怎樣不情愿,都必須果斷吃下“放下”這副藥。因為,生命比起“事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