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新 張少珍 丘會英 馬燕玲


[摘要]目的 觀察恐懼癥患者認知行為護理及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恐懼癥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認知行為護理及心理護理,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下降(P<0.05);而觀察組護理后三項指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恐懼癥患者行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患者的總有效率較高,生活質量較好,抑郁和焦慮情緒均較輕。
[關鍵詞]恐懼癥患者;認知行為護理;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4(a)-0194-03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phobia
HUANG Huan-xin ZHANG Shao-zhen QIU Hui-ying MA Yan-ling
Mental Hospital,Bureau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phobia.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August 2017,96 phobia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In the control group,routine care was provid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were receiv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care effect was compared by scoring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cores of DLQI,SDS and SA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The scores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after ca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differed significantly(P<0.05).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83%,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81.25%,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care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phobia have a high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and a good quality of life,and mild emotion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Key words]Phobia patient;Cognitive behavioral nursing;Psychological care;Clinical effect
近年來,恐懼癥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各年齡段的人都易患該病。患者患病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某類特定事物感覺恐懼,常規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有相關研究顯示[1],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其中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是比較常用的兩種護理模式。臨床實踐表明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在精神以及心理類疾病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為進一步觀察恐懼癥患者認知行為護理及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恐懼癥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引入治療過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96例恐懼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男17例,女31例;年齡14~67歲,平均(43.8±6.6)歲。觀察組男20例,女28例;年齡15~68歲,平均(44.1±6.7)歲。納入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恐懼癥,已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合并嚴重軀體疾病以及孕期、哺乳期婦女。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以及疾病類型和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入組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行常規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用阿普唑侖(沈陽天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0307,2002-09-13)或艾司唑侖(集成藥廠,國藥準字H31021316,2002-09-13),抗抑郁藥用帕羅西汀(浙江尖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533,2010-06-18),采取小劑量用藥和臨時給藥方法。即日常予以小量服藥治療,一旦出現恐懼癥狀加量服藥。
1.2.2對照組護理方法 密切觀察患者的日常行為和心理狀況,注意室內衛生,每日早晚清掃病房,監督患者保持日常衛生,勤洗澡。同時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膳食,保證營養攝入,避免飲食刺激性食物,鼓勵患者多喝水,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叮囑患者家屬日常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2.3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真切關心患者,消除或降低患者的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擁有健康、積極、樂觀的情緒,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認知護理:收集患者個人資料,掌握患者家庭、生活習慣、喜好等情況,向其發放疾病宣傳手冊和相關預防圖冊,建立護患間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充分把握患者的病情,耐心、細心同患者溝通,采用通俗的語言幫助患者正確認知自身的疾病,詳細講解恐懼癥的相關知識,適當舉例成功的治療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緩解其消極治療的心態,降低激動情緒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行為護理:觀察患者用藥情況,確保按時用藥,切記胡亂用藥,定期做好患者身體多項指標的檢測工作。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加強自身身體素質,提醒患者適當休息,勞逸結合,切勿過度勞累。
1.3評定標準[2]
抑郁自評SDS評分:設置20項內容,將每一項分數相加就是抑郁程度的總分,標準分=總分×1.25,取整數。標準分<50分為無抑郁,標準分≥50分且<60分為輕微至輕度抑郁,標準分≥60分且<70分為中至重度抑郁,標準分≥70分的為重度抑郁。
焦慮自評SAS評分:設置20項內容,將每一項分數相加就是焦慮程度的粗分,標準分=粗分×1.25,取整數。標準分<50分為無焦慮,標準分為51~60分為輕微焦慮,標準分為61~70分為中至重度焦慮,標準分>71分為重度焦慮。
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建立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量表,分值越小說明生活質量越好。顯效:恐懼癥癥狀消失,日常行為與正常人無異;有效:恐懼癥癥狀得到改善,但日常行為較正常人仍然有所差距;無效:癥狀未消失或嚴重。總有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后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較護理前有所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的比較(分,x±s)
2.2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3討論
恐懼癥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致病原因較多,其中包括生活和社會壓力較大等,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3],其發病速度日漸增快。患者患病后,多表現為對某一特定事物感到恐懼和害怕,并潛意識的回避該事物,這種狀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極易產生焦慮、緊張和抑郁等心情,多數患者表示在恐懼癥發生后,自身身心狀況都會發生很多不好的現象,害怕某一特定事物,不想與他人溝通,甚至存在自我厭棄,自我折磨等情況[4],對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穩定性。目前,常規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通過藥物來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治療效果相對較好,劉文娟等[5]對恐懼癥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探討行為認知療法和心理療法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行為護理聯合心理護理能夠有效地緩解恐懼癥的癥狀。為進一步研究這些護理方法對恐懼癥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在藥物治療、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行為認知護理措施,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這些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治療和護理效果,這與同類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模式,其護理方法主要包括三種。①加強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間進行耐心和細心的溝通,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采用隨和的態度關心患者,消除其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建立其健康、積極、樂觀的情緒,最終形成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6]。②認知護理:通過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來充分掌握患者的生活、家庭情況,然后建立一對一的交流模式,向其發放疾病宣傳教育手冊,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對自身的疾病認知度,以求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最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7]。③行為護理:所謂行為護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患者的用藥情況,對患者的行為進行干預措施,使其按時服藥,適當鍛煉,從而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避免過于勞累,保證勞逸結合。這些護理措施應用后,護理起效較快,對患者疾病的根治率較高[8]。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認知行為護理和心理護理的患者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患者(81.25%),提示采取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恐懼癥的治療效果。兩組患者的DLQI評分、SDS評分和SAS評分護理后均有所下降,提示這些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抑郁、焦慮情緒。比較兩組護理后的各項指標評分,觀察組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護理措施應用價值更為顯著。當今,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已成為了醫學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僅僅研究了其對恐懼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抑郁情緒、焦慮情緒的影響機制,尚不夠全面和具體,今后應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求最大程度上降低恐懼癥的發生率,減少其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采用心理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恐懼癥患者的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降低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建瓊.SSRIs藥物聯合心理干預在社交恐懼癥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5):667-669.
[2]李雅瑾,楊旭,王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對減輕患者牙科恐懼癥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44-45.
[3]張艷.認知行為干預在青年女性面部燒傷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5,20(12):196-196.
[4]張靖宇.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9):87-88.
[5]劉文娟,季建林,葉塵宇,等.跨診斷取向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焦慮障礙患者的療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 26(11):814-818.
[6]孫金明.人本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的探討——社會工作介入社交恐懼癥的案例報告[J].社會工作,2011,17(24):41-44.
[7]李飛,張迎黎,張亞林.認知行為聯合催眠治療哽噎恐懼癥:個案報道[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936-940.
[8]蘇軍.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對減輕牙科拔牙恐懼癥患者的作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3):195-196.
[9]尹芳娟.腦出血康復期患者行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對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2):101-104.
[10]黃英民,周作杰,牟艷卉,等.認知行為團體心理治療對恐懼癥患者的近期和遠期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8):20-22.
[11]段衛東,胡赤怡,劉鐵榜,等.深圳市恐懼癥的患病率及社會功能狀況調查[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7):401-405.
[12]張蓉.認知行為療法對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7):832-834.
[13]趙春陽,楊少珍,周英.1例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3):77-79.
[14]李曙亮,陳四軍.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恐懼癥[J].中國民康醫學,2014,16(6):324-325.
[15]馬玉紅,李志榕,楊建華.社交恐懼癥患者父母養育方式與人格特征及心理防御機制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8):924-926.
[16]劉建萍,王俊.評價認知行為和心理護理對恐懼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0):197-198.
(收稿日期:2017-09-06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