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蓮
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由福建省文化廳與中共長汀縣委、縣政府聯合出品,福建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2017年11月21日晚在故事的發生地——長汀首演。經進一步打造后,于12月中旬在福州上演。12月29日,該劇作為由文化部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歌劇節的重頭戲之一,在江蘇南京亮相,并將在北京等地展開為期一年的巡演。
該劇呈現了紅軍長征前夕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了閩西蘇區人民的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一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謳歌黨和人民,兼具革命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當代英雄贊歌。劇情一波三折,表演者的演技精湛。交響樂隊配合默契,音樂流暢,具有濃郁的客家風格,感染力極強。獨特的燈光與舞臺美術,起到了強烈的輔助效果。整場演出主題鮮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高潮迭起,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使觀眾深刻感受到藝術工作者們情感的錘煉、心血的傾注、表演的精湛,情緒一直被劇情牢牢地牽引著,為劇中悲壯或凄美的情節潸然淚下。
參演人員謝幕(作者供圖)
正如該劇的宣傳海報所言:“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歌劇,是一部藝術精良的歌劇,是一部每個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歌劇!”劇中的女主人公賴阿妹,是個普普通通的閩西客家女人,她用自己平凡而偉大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關于信念與堅守的主題。新婚的第二天,她就把丈夫送上了松毛嶺戰場。慘烈的戰斗結束之后,丈夫林阿根跟隨紅軍隊伍踏上了漫漫的長征路。于是,阿妹便開始了年復一年地等待著,并獨自撫養著阿根的遺腹子思軍和紅軍遺孤林思紅。期間,阿妹按照客家的風俗,每年給丈夫做一套衣服和鞋子。不料,苦等三十年,等來的卻是一紙烈士證書。得知丈夫已經犧牲,悲痛萬分的阿妹在家對面約50米處,為丈夫建了一個衣冠冢,把自己做的三十套衣服和鞋子埋在里面,并與阿根進行最后的婚禮和告別。阿妹苦苦守候了一輩子,一次次身陷危機,一次次熬過難關。但她一直堅守著一個信念:我的男人是去干大事的,是干我們老百姓自己的大事去了。我一定要等他回來!
劇照一(作者提供)
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長汀人,對于那場松毛嶺阻擊戰,自是聽過不少。阿妹的故事也早已耳熟能詳,曾經不止一次地被感動,也不止一次地叩問:是一種怎樣的信念和力量支撐著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是對丈夫林阿根的愛的力量!是蘇區老百姓對紅軍、對共產黨樸素的信念和情感!這樣一種信念,這樣一種堅守,足以感天動地。她的勇敢、堅韌和執著,正是老區人民堅定革命信念的寫照。
松毛嶺戰斗是紅軍長征前在閩的最后一戰,也是紅軍軍史上一道永遠抹不去的創傷。這場著名戰斗,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戰斗中犧牲的上萬名紅軍將士和赤衛隊員、支前群眾,以血的代價完成了掩護中央主力紅軍集結北上的任務,在紅軍戰史上寫下了光照千秋的一頁。據老紅軍謝鏡輝老人回憶:盡管當時蘇區越打越小,但蘇區百姓和紅軍將士仍然保持了極高的戰斗熱情和必勝決心。松毛嶺戰斗打響后,福建省軍區緊急動員蘇區青年參軍參戰,組織了2000多名地方武裝奔赴戰場。在蘇維埃政府的發動下,群眾紛紛拿出自己不多的糍粑、芋頭、地瓜片等口糧支持紅軍,并組織了擔架隊、運輸隊、看護隊、洗衣隊等,還和紅軍一起挖戰壕、修工事,真正做到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當時松毛嶺附近幾個村子“家家無閑人,戶戶無門板”,就連少先隊、兒童團也行動起來,為保衛蘇維埃盡一份力量。地處松毛嶺下的中復、塘背、官坊、長窠頭、蔡屋、橋下一帶的群眾更是全力以赴,除留下60歲以上老人看護孩子外,其余全部參加支前。
從松毛嶺撤離后,中復一帶的青壯年參軍跟隨紅軍長征的有六七百人,他們大都從此杳無音信。成千上萬像阿根這樣的閩西子弟,為了革命事業,毅然拋下親人與故園,踏上了充滿艱險的征途。二萬五千里長征,平均每走一里路就有一位閩西子弟兵倒下,超過總犧牲人數的三分之一,可謂是“一里一忠魂”!他們用忠誠與信念、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英雄之歌。風蕭蕭兮汀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們的離去讓多少父母在苦苦等待中含恨而終,讓多少妻兒在無盡的思念中望穿秋水。阿妹是無數默默無聞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的閩西蘇區婦女的縮影。她的堅守和等待,是在用心守望一個未來,是一種充滿希望的大愛。正是他們這種默默堅守的大愛,閩西蘇區才得以二十年紅旗不倒,革命精神才得以代代傳承。如今,這個故事作為歌劇被搬上舞臺,是對烈士的一種緬懷,是給蘇區老區人民的一份崇敬,是對閩西這片被先烈鮮血染過土地的深情贊頌。
歌曲《天下鄉親》中有幾句震撼人心的歌詞:“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襖,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
這短短的43個字,是蘇區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所作出貢獻的高度概括,閩西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所作出的犧牲更是無愧于這43個字,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這短短43個字的內涵,一點不為過。歌劇《松毛嶺之戀》就是對這43個字的生動形象詮釋。
這部歌劇就是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閩西這塊土地上那段血和火的歷史,感悟先輩的信仰和精神,并從中汲取力量。作為老區人,我們應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攜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新長征路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