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克秀,劉 靜
(銅陵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安徽 銅陵 244000)
NO2是一種酸性氣態物質,與其他污染物在一定條件下能產生光化學煙霧污染,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和能見度,溶于水時生成硝酸,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環境空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天然源,屬于自然界中的氮循環過程,但城市大氣中的氮氧化物污染主要來自人為活動源,如機動車尾氣、電力、水泥、化工等行業的固定源等。
大氣中NO2濃度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一種常規氣態污染物監測項目[1]。本文主要利用銅陵市國控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數據,分析銅陵市NO2的濃度變化及污染原因,為銅陵市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提供服務。
銅陵市共設置6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分別是市第四中學、市公路局、市新民污水處理廠、市第九中學、車站新區和市職教基地。2014年,監測項目有SO2、NO2、PM10、CO,其中SO2、NO2、PM10為24 h連續自動監測。2015年,監測項目增為SO2、NO2、CO、O3、PM10和PM2.5六項,監測方式均為24 h連續自動監測。
銅陵市全市范圍內的環境空氣質量應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
銅陵市NO2監測濃度的各年度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5年來,大氣中NO2濃度逐年增加,上升趨勢明顯。其中,2016年、2017年度的NO2濃度年均值超過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40 μg/m3)。

表1 全市環境空氣NO2監測結果統計
2.2.1 日變化規律
2015年各個測點NO224 h濃度分布狀況如圖1所示。其中,市公路局、車站新區(第十一中學)和第四中學測點NO2小時變化出現2個峰值,一個出現在19:00左右,其次出現在8:00前后,谷值大約在14:00。3個測點均處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高,路網密集,車流量大,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相對較大,氮氧化物氣體濃度增高。而距離工業區較近的市第九中學和新民污水處理廠測點顯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型,谷值大約在14:00。
2.2.2 月變化規律
NO2月均值呈波浪式起伏,并且每年月起伏規律并不一致,2013年和2017年銅陵全市NO2月均值濃度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1 NO2小時平均濃度的日變化

圖2 全市NO2月均值變化
2.2.3 空間分布特點
2013-2017年,銅陵市各空氣監測子站NO2數據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市公路局測點NO2濃度增幅最大,而新民污水處理廠增幅最小。

表2 銅陵市各個空氣子站NO2監測濃度統計結果
“十二五”以來,銅陵市委、市政府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將其列為全市一號民生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攻堅方案。圍繞工業企業、城市揚塵、燃煤小鍋爐、秸稈禁燒、機動車尾氣、礦山開采等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其制定了專項整治方案,以“壓煤、降塵、控車、遷企、減排、增綠”六大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一號民生工程實施。2017年圓滿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和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示范市目標,全市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
為什么工業減排氮氧化物的力度較大,而大氣中的NO2濃度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大氣中的NO2濃度除了受工業燃煤污染影響以外,還與機動車數量高速增長有關。
從前述分析可知,目前銅陵市主城區內大氣NO2污染相對嚴重,與周邊密集的路網引起的交通源污染有關。“十二五”以來,銅陵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速較快,尤其是個人機動車擁有量增加迅猛,2017年比2011年增加122.2%。大氣中的NO2濃度2017年比2011年增加172.7%,與機動車數量增加呈正相關,如圖3所示。
銅陵市大氣環境中NO2污染呈加重趨勢,月均濃度變化規律不明顯,在路網密集區,NO224 h濃度分布呈雙峰型,其年均濃度增幅人口密集區高于工業區,說明主城區內車流量大的區域,大氣環境中的NO2污染更為嚴重,并且有迅速惡化趨勢。NO2除形成酸雨外,還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因素,會引起二次污染,目前已取代二氧化硫成為銅陵市主要的大氣污染物。

圖3 NO2年均濃度與機動車數量的相關性
銅陵市應繼續控制工業污染,實施能源結構調整,同時不可忽視交通源污染,在加快老舊車輛淘汰的同時,應盡快出臺、劃定重型載貨汽車的禁行區。另外,在政策層面應積極引導綠色出行,實行公交車、出租車等社會服務車輛的公務卡(車貼)一卡消費,擴大出租車運營車輛、完善車輛運營方式,優先發展公交網絡系統,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減少私人機動車出行比重[2]。積極推廣使用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動力車,控制機動車數量,也是切實減輕NO2污染的一項重要措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3095-2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 邰繼承,張 鐵,張玉旭,等.內蒙古主要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分析與評價[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