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蓮,李桂森
(1.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金羊羊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8)
羊口瘡又稱羊傳染性膿皰、口炎、口膜炎、爛嘴病等,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多發于綿羊和山羊,并主要危害羔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羊感染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嘴唇、鼻孔周圍出現膿皰和丘疹,其潰爛后形成厚厚的疣狀痂。本病多發于3~6月齡的羔羊,患病羔羊病死率較高。
羊 VA、VB2、VB5或 VC 缺乏,鋅缺乏,汞、鉛中毒,以及食用霉變飼料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口腔黏膜損傷時,本病易發。病羊口腔疼痛,無法進食,進而導致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低下,繼發感染其他疾病。

羊口瘡臨床上可分為潰瘍性口瘡、水泡性口瘡和卡他性口瘡等。
潰瘍性口瘡以口黏膜出現壞死和潰瘍為特征,患羊主要表現為齒齦腫脹、出血、壞死,有潰瘍,口腔特別臭,嚴重時其牙齒松動或脫落,常發生敗血癥,病羊脫水,腹瀉,衰竭而亡,潰瘍性口瘡死亡率一般在90%左右。
水泡性口瘡的特征是患羊口腔黏膜下層有透明的漿液性水泡。病羊口黏膜有散在或密集的水泡,一般3d左右水泡潰爛,露出鮮紅的糜爛面。病羊減食,體溫升高,一般6d左右痊愈。水泡性口瘡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卡他性口瘡患羊最初口干,口腔黏膜敏感,采食、咀嚼緩慢,輕癥羊口黏膜充血,舌苔灰白,時吐草團或吐奶,重癥羊唇、齒齦、腭部黏膜充血、腫脹,甚至糜爛。
2.1 治療試驗 某羊場的羔羊于引入10d發生口瘡,病初其上下唇結合部,齒齦、腭部紅腫,流涎,繼而口角、上唇出現散在的小紅斑,紅斑迅速變為結節,并發展成水泡和膿皰。選取30只病程一致的羔羊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只,治療方案如下:
第一組常規治療,用阿莫西林消炎抗菌及抗繼發感染,用魚腥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抗炎,一日一次,連用3d。
第二組用阿莫西林消炎抗菌及抗繼發感染,用魚腥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抗炎,一日一次,連用3 d,同時用冰硼散(冰片15 g、硼砂150 g、芒硝20 g和大黃15 g混合研末)撒于口腔黏膜潰爛處,一日2次,連用3d。
第三組用三黃湯(大黃9g、黃連9g、黃芩9g、石膏 20g、茯苓皮 6 g、大腹皮 6 g、板藍根 12 g、大青葉12g、梔子10g和甘草6g)煎水1000mL,每只羊每日灌服3次,一次10mL,同時將冰硼散撒于口腔黏膜潰爛處。
試驗表明山羊口服中藥三黃湯,配合冰硼散撒于患部對口瘡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2 預防試驗 將40只同期出生的羔羊均分為疫苗主動免疫預防組和康復血清被動免疫預防組。
疫苗組20只羔羊來自分娩前30d唇部肌內注射過2mL羊口瘡滅活疫苗的母羊,羔羊10日齡時唇部肌內注射相同疫苗0.5mL。康復血清組20只羔羊的母羊產前未作羊口瘡滅活疫苗免疫,羔羊10日齡時采用羊口瘡康復羊的血清,按每千克體重口唇部肌內注射0.2mL,間隔21d后,加倍量重復注射。
羊飼養溫度在15℃左右,羔羊睡臥的地方有自制保溫箱,保溫箱底部安裝電熱板。
試驗結果表明康復羊血清對山羊口瘡的保護效果優于滅活疫苗免疫。
羊口瘡是山羊的一種常見傳染性疾病。該病宜早發現,早治療,早期以清洗患部、消炎、收斂為治療原則。中后期病羊經過一段時間的抗菌消炎和輔助治療也可治愈。
三黃湯是由黃連、黃芩、大黃及其他中藥組成的,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三黃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試驗驗證三黃湯也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三組治療對比試驗顯示三黃湯對羊口瘡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治愈率達90%,且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注射疫苗是預防該病的主要方法,雖有滅活疫苗或弱毒疫苗用于羊口瘡的防制,但其預防效果較不理想。有研究認為羊口瘡高免血清治療和預防羊口瘡的效果較顯著。本次疫苗免疫預防組和康復血清預防組的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康復血清預防組對羔羊的保護率遠高于疫苗免疫預防組。
生產中,畜禽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飼養管理條件、畜禽自身的免疫力等有關,因此防控羊口瘡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飼養場所清潔,供給羊均衡營養,并避免羊串舍,以防本病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