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在紐約
2018年1月27日,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逝世,國外媒體和推特上出現了幾張棺材題材的漫畫以悼念這位老人。放在別的場合,用棺材來調侃一個人的去世可能并不是一件合適的事,但放在坎普拉德身上,這樣做卻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圖中的棺材分解成一塊塊便于運輸和裝卸的木板,由用戶自行拼裝——體現的正是宜家所創立的獨特商業模式。

每一個照著說明書組裝過家具的年輕人,都能迅速地理解其中的幽默。相信坎普拉德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也會因為這樣命中靶心的善意調侃而露出欣慰的微笑。
為什么要讓顧客自己組裝家具?為了降低成本,在不降低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售價,讓盡可能多的人買得起。
坎普拉德最初創辦宜家是通過郵寄的方式賣東西,IKEA這個名字的4個字母分別來自他自己名字的縮寫(Ingvar Kamprad)、他家農場的名字(Elmtaryd)和他故鄉小村子的名字(Agunnaryd)的首字母。
在賣家具的過程中,坎普拉德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家具產品要讓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宜家在1976年曾發布過一份聲明,標題叫“一個家具商的宣言”,它成功的所有秘密都蘊含其中。
聲明的第一部分闡述了宜家的產品線,坎普拉德認為這是宜家區別于同行的核心理念:
必須適合所有的家庭環境;
最核心的產品線要有鮮明的宜家特征,體現“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
用完即扔不是宜家的風格,不管顧客買了什么,都要確保能夠長期使用;
有意義的低價,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大多數人”,但他們財力有限,我們要盡一切所能控制成本,但決不能以犧牲功能或質量為代價;
服務大多數人這一基本策略永遠不能改變。
坎普拉德的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宜家創辦之前,質量好的設計家具在歐美是非常昂貴的,要想置辦齊全套的家具,可能需要花費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好幾年的薪水。宜家直接把價格降到了1/10,于是,不管是在紐約、巴黎,還是在香港、東京,宜家都為年輕人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負擔得起,但又不犧牲生活品質,能保證基本的體面。
宜家和坎普拉德的成功,其實是順應了全球范圍內消費民主化的浪潮——社會資源不應該無限制地向富人傾斜,高品質的產品也不應該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有享受體面而美好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