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說起印象派,大多數人的感覺都是“變形的”和“瘋狂的”。其實,許多印象派畫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學院派寫實功底。他們從傳統中來,又不滿足于傳統的審美法則,于是用另外一種理性來表現真實。他們當中除了像雷諾阿和莫奈這種癡迷于光和色的群體,還有埃德加·德加這樣鐘情于造型和素描的另類。

埃德加·德加1834年出生于法國巴黎一個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畫家,父親是熱愛藝術的銀行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藝術熏陶,并且非常自然地在中學畢業后,考入意大利一所美術學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嚴格的古典主義素描訓練,同時又很幸運地得到了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真傳。這期間他臨摹了大量15世紀至16世紀優秀的素描作品和經典畫作,這讓他在回到巴黎讀美術學院之前,就成為常人難以企及的素描高手。這不但直接決定了德加日后的發展方向,也讓他終生對古典主義懷有極大的崇敬。
與許多印象派畫家不同,出身于貴族家庭、生活優渥的德加沒有窮困潦倒的人生經歷,他也因此能夠始終保持一種平和冷靜的心態進行創作。雖然后來被歸為印象派畫家,但他的許多作品都被認為具有古典的、現實的或者浪漫主義的特點。
德加一生都迷戀著古典主義的唯美和高雅,古典主義冷靜和精確的優美貫穿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想成為一位嚴謹的歷史畫家。作為畫家,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不動聲色地看待周圍的一切,他記錄的每一段故事都與時代相關,但最終表現的都是隱藏在繁華都市背后的孤獨和寂寞。在他的畫中,很少有對女性面容的細致刻畫,他常常只用背影來表現她們的專注或迷惘。德加畫得最多的題材是芭蕾舞女,但大都是排練的場景,舞者要么是在后臺揉搓腳踝、按摩肩頸,要么是系鞋帶、打哈欠的懶散形象。
《舞臺上的舞女》是德加少有的表現舞蹈的畫作,也是他芭蕾舞女題材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家選擇自上而下的鳥瞰視角,仿佛是從包廂里望向舞臺。這個獨特的視角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雖然描繪起來難度很大,但也最能體現芭蕾舞的夢幻之美,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沖擊感,展現了德加非凡的寫實造型能力。畫家抓住女演員伴隨音樂流暢旋轉的瞬間姿態,人物舒展的肢體加上蓬松的裙擺和外開的腳尖,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舞蹈動作的輕盈與優雅。在耀眼的燈光照射下,觀眾無法看清演員的面部細節,卻能感受到美好生命散發出的光和熱。

畫面的背景是暗處的舞臺一角,里面影影綽綽的是正在候場的舞者。一個身著黑色禮服的芭蕾舞導演(也許是教師)站在臺側,藏身于幕布間觀看舞臺上的表演。無論是背景中的人物還是帷幕,德加都對其進行了抽象化的靜態處理,與畫面中心動態的演員形成對比,突出了畫面的不穩定感。這種視角和處理方式具有明顯的東方藝術特色,在歐洲傳統繪畫中并不多見,因為德加研究過浮世繪版畫,所以經常會在畫中融入不同于西方的藝術元素。
正如印象派所追求的那樣,德加靠截取生活的片段來表現最真實的直觀感受。雖然他一生都遵從恩師安格爾的教誨勤于寫生,但他又反對完全依賴寫生,他強調依靠記憶作畫。他認為想象力加記憶力共同產生的結果,才是對現實真實地再現。德加在表現芭蕾舞的時候,著力于描繪舞蹈本身的美麗與優雅,用速寫式的帥氣手法概括了細節,提煉出芭蕾舞真正迷人的風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幻想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模擬的詩意、夢幻變得可見”。
除了到劇場畫速寫,德加更多的作品是在畫室里完成的,他花錢雇用那些“小老鼠”(小演員)或是其他演員,給他做模特兒供他寫生。由于出入德加的畫室的年輕女孩子實在太多,巴黎警察局的風化組探員還曾經專程拜訪過他。
雖然一生畫了無數舞女,德加卻從未跟她們當中的任何人有過緋聞,他甚至終生保持單身。對于他畫中的女芭蕾舞演員,他也從未描繪出世俗觀念中的美,他更樂于用粗獷的筆觸和明亮的色彩,表現舞蹈之外的那些看似單調枯燥的場景,以此挖掘表象背后清冷的詩意。正如他在一首詩中寫的那樣:“人們知道在你的世界內/距離和油彩塑成了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