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椒瑛兮湟污,葈耳兮充房。
攝衣兮緩帶,操我兮墨陽。
升車兮命仆,將馳兮四荒。
——《九思·哀歲》
蒼耳又名“葈耳”“胡葈”“羊帶來”“耳珰草”,《詩經》稱為“卷耳”,《神農本草經》就已稱為“葈耳”。蒼耳原不產于中國,史前時代,經由羊毛或牛羊交易從邊疆傳入中國。每年春季結實,夏秋成熟。果實外被倒鉤刺,形如婦人裝飾用的“耳珰”。植株常結實無數,成熟籽實數量繁多,經常黏附在牲畜皮毛上,隨著動物遷移而傳播。
蒼耳易于成活,不擇土性,干燥和潮濕地區均可隨處生長,因此傳入中國后即大量在各地滋長繁衍,成為難以根除的雜草。果實密布鉤刺,形態兇惡;又常附著于衣物,難以清理,所以人多憎惡之。《離騷》《九思》中用蒼耳比喻小人。
蒼耳到處可見,常生長在開闊的荒地上,也是古代野菜。古人采集其嫩葉幼苗,煮熟換水多次,除去苦味后再調油鹽食用。不過明代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說:“蒼耳草,如珥珠,挑菜女兒好孤凄。妾家今年絕谷種,珥珠賣盡典寒衣。”由此可知蒼耳是荒年才不得不食的救荒本草。除可食用外,蒼耳也是重要的藥材,《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中品,入藥的部分為果實。
【植物小檔案】
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rtrin.
科別:菊科
一年生草本,被短毛。葉三角狀卵形,長9厘米~20厘米,基淺心形至闊截形,兩面密被毛;常3淺裂,葉緣呈不規則鋸齒狀。雄花序腋生,內層總包囊狀。果無柄,由硬化的總苞所包被,長橢圓形至卵形,長1厘米~1.8厘米,徑0.5厘米~1.2厘米,密被毛,并疏生具鉤的苞刺,先端2長喙。分布于中國、俄羅斯、伊朗、印度、朝鮮和日本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