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
泰克拉·巴達爾切弗斯卡,這是一個令大多數(shù)音樂愛好者感到陌生的名字,但是一提起鋼琴曲《少女的祈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少女的祈禱》不是音樂會曲目,無法登上典雅輝煌的音樂廳舞臺,但是它那清純浪漫的旋律幾乎無處不在,在飯店、商場、咖啡廳里都可以聽到這熟悉的曲調(diào),還有多種風格的改編曲,數(shù)不勝數(shù)。商人們還把它制作成門鈴、電話鈴、八音盒的配樂以及各種實用音響,粗糙的音色時時刻刻地吱吱扭扭,這樣一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每一分鐘都有《少女的祈禱》在奏響了。當然,這首鋼琴小品無法與古典或浪漫大師們的經(jīng)典之作相比。在巴赫、亨德爾、海頓、莫扎特面前,巴達爾切弗斯卡這個名字渺小得無地自容,在音樂史上只字片語也留不下,但《少女的祈禱》這首小品卻可以和那些博大精深的經(jīng)典名作一起傳世。如果開列一個人們最熟悉、最喜愛的鋼琴作品曲目,即使把這個目錄壓縮到很精簡的程度,《少女的祈禱》也還會名列其中。

《少女的祈禱》是一首樸素簡潔的鋼琴小品,樂曲寫于1852年,這個時期正值歐洲浪漫派音樂的發(fā)展時期,肖邦、舒曼、門德爾松、李斯特等作曲家都寫了不少鋼琴小品,他們的作品為鋼琴開辟了新領(lǐng)域。這些抒情小品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歌唱式旋律,很像用鋼琴演奏的歌曲,門德爾松的49首鋼琴小品被開宗明義地統(tǒng)稱為“無詞歌”。與那個時代風氣不同的是,《少女的祈禱》沒有采用由人聲啟發(fā)的朗誦調(diào)旋律,而使用了姿態(tài)旋律,這也許是這首小品能夠以獨特的風格風行于世的原因之一。樂曲沒有連續(xù)發(fā)展的語句性旋律,其音樂主題建立在流動的分解和弦上,上行的琶音借助鋼琴特有的華麗音色,營造出清純明朗的意境,很容易引起內(nèi)心的共鳴。由分解和弦構(gòu)成的主題加上4個變奏就構(gòu)成了全曲,音樂手法極為簡單,而音樂的可貴之處也就在于簡樸單純;曲作者巧妙地運用和聲技巧,不摻入任何雜念,使音樂既虔誠肅穆又不至于沉悶,表現(xiàn)的是純潔的渴望。維也納金色音樂廳的專職音樂評論家布拉維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括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的根本區(qū)別:一個重和聲,一個重旋律。《少女的祈禱》在重和聲方面可以說是典型的范例。這首曲子完全不考慮音樂中的旋律功效,只是精致地編排分解了和弦,聽起來像是清澈流動的山泉,細致入微的情感表現(xiàn)就寄托在其中。
《少女的祈禱》這首曲子具有感人的力量。它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稍微了解一點兒音樂的人都熟悉此樂曲,初涉過一點兒鋼琴演奏的人大多試著彈過此曲,可見這首樂曲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這首抒情小品在音樂上的成功,得之于在樸素虔誠的氛圍里萌動著青春的渴望,寄托著對純真美好的向往。假如用這首樂曲的標題作為音樂表現(xiàn)的具象,那么少女頂禮膜拜的對象則是人生中最真摯的善良情感,它將人埋藏在心底的真與善的本能喚醒,而這種美好的情感會與人終生相伴。
《少女的祈禱》這首樂曲還經(jīng)常能夠引起寫作方面的沖動,為文字表現(xiàn)提供展開的空間。在音樂營造的清純、虔敬、渴望的內(nèi)心激動里,少女祈禱什么便成了作家們筆下揣度的題目,他們把人類各種美好的愿望、情感和憧憬拿來注入這首樂曲,更用這首樂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當代文壇中一位熱愛哲學的作家把《少女的祈禱》視為開啟自己某種心理情結(jié)的鑰匙,他用大段文字描繪這首樂曲給自己的人生歷程帶來的心靈撫慰,文章雖與音樂本身離得較遠,但其對音樂給人的精神慰藉的描寫卻很充實。這位作家不僅把《少女的祈禱》視為自己的精神寄托,還細心地搜尋這首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者情況,但是幾乎一無所獲,為此他有些失望。的確,在眾多的音樂大師面前,《少女的祈禱》的創(chuàng)作者實在太渺小了,事實上巴達爾切弗斯卡幾乎沒有什么事跡可供查考,這首感人至深的抒情小品的背后,也沒有什么軼聞趣話可以拿來助興,如果不是這首樂曲曾風行全球一個半世紀,這位少女的名字早就被人遺忘了。
波蘭女鋼琴家泰克拉·巴達爾切弗斯卡生于1834年,1861在華沙去世,只活了短短27年。人們對她的生平事跡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是一位登臺演出的女鋼琴家,在她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樣的演奏家不知有多少。19世紀的波蘭音樂文化非常發(fā)達,鋼琴是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華沙,生產(chǎn)鋼琴的手工作坊有100多家,各種音樂院校有20多所。鋼琴詩人肖邦就受業(yè)于華沙音樂學院,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鋼琴演奏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巴達爾切弗斯卡在這里毫無名氣。使她載入史冊的就是《少女的祈禱》,在《牛津簡明音樂辭典》里,對巴達爾切弗斯卡的記載只有短短兩行文字,說她18歲時創(chuàng)作了《少女的祈禱》。20卷大部頭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對她也沒有更多的記載,只記錄著《少女的祈禱》在1856年出版后迅速傳遍世界,有84種版本流傳于世,成為通俗鋼琴曲里最著名的幾首之一。
《少女的祈禱》一般不會進入音樂廳,但它清麗、純潔的風格和虔誠的祈愿情緒很適合用來渲染情調(diào),戲劇舞臺和電影經(jīng)常用它做配樂,來烘托氣氛,渲染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它在廣播電視里的播出頻率也很高,它那純潔單純的氣質(zhì)被愛好者當作保持心靈中一片凈土的寄托。20多年前有一部電影,里面有一個以屠戮為職業(yè)的角色,為了賣弄風雅,他為女主人公彈奏了一曲《少女的祈禱》。這個情節(jié)當即遭到觀眾的抨擊,他們認為這首曲子被玷污了,他們不能容忍沾有血跡的手褻瀆這首曲子,還有人在報紙上寫文章,批評導演附庸風雅。
巴達爾切弗斯卡在27歲時去世,此時《少女的祈禱》已風靡于世整整5年。她在世時是否因為這首曲子風光一時,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她去世后,這首抒情小品卻流芳百世、廣為人知。巴達爾切弗斯卡一生僅發(fā)表過3首鋼琴小品,有這一首傳世,其人生盡可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