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 田建波 劉燕燕 馮彥生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以來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并于2016年12月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從這個角度看,確保安全生產是政治任務。
企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傳統和新型生產經營方式并存,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事故風險在不斷增大。事故的發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影響企業效益,從這個角度看,安全生產是經濟任務。
綜上所述,安全生產既是經濟任務也是政治任務,因此基于企業科研生產特點,探討一種具有可實施性和有效性的事故風險評價模式很有必要。
本文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體現在最大程度結合當前企業必須通過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基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從中提煉出行之有效的事故風險評價模式。
風險評價,是在識別風險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性,確定風險等級,進而采取控制措施,并驗證控制措施是否將風險控制到可接受范圍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風險識別是指在風險事故之前,運用各種方法,感知和分析風險。變化導致風險,關注“變化”是確保全面識別風險的關鍵。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原風險會發生變化,同時又可能產生新的風險,因此動態識別風險變得尤為重要。生產部門建立“動態風險數據庫”,并根據科研生產特點及“變化”,適時更新;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匯總各生產部門“動態風險數據庫”,并在日常安全檢查過程中發現并分析“變化”可能導致的事故隱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科研生產特點建立安全檢查表并動態更新。
根據損失的嚴重性將事故隱患分為一般危險源和重要危險源,重要危險源即可能導致重傷、死亡或造成巨大財產損失的危險源。一般危險源是相對重要危險源而言,發生重傷或死亡事故的可能性較小,造成的財產損失也相對較小的危險源。事故風險嚴重性可用經濟損失來衡量,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即
P=P1+P2(1)
式中:P......總經濟損失
P1......直接經濟損失
P2......間接經濟損失
“海因里希”法則揭示了事故發生的過程,即事故的發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導致質變的關鍵因素可概括為事故隱患重復發生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可通過事故樹和事件樹計算得到,也可以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得到;事故隱患的重復發生率主要通過統計分析歷史數據得出。在企業運行中,重要危險源是自上而下安全管理的重點,安全投入和管理強度、力度都很大,從人、物、環、管全面進行事故風險管控,最大程度的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而一般危險源由于發生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可能性小,容易讓人產生麻痹大意心理,在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方面容易松懈,反而容易導致事故發生。

圖1 事故風險評價模式
筆者選取某企業(以下簡稱A)11個部門為研究對象進行事故風險評價,這些生產部門涵蓋主要生產類型包括電子元器件制造、機械加工、設備制造等。
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分細則》基于A生產類型,事故風險分為以下12類:科研生產設備、人員及行為、變配電、應急管理、職業健康、危化品、輻射作業、電裝作業、外場試驗、基礎管理、涂裝作業、電鍍作業。
以A2018年4月安全檢查隱患為例,進行統計分析,4月共查出各類隱患29條,分部門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根據隱患類別分類,隱患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圖2 2018年4月隱患部門分布情況

圖3 2018年4月隱患類別分布情況
從圖2可看出部門2、部門10,2018年4月安全管理狀況較差,事故風險相對較大,應加強安全管理水平。
從圖3可以看出A事故風險相對嚴重的隱患為危化品和人員及行為類隱患。重復隱患發生率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18年4月事故隱患重復發生率
從表1可以看出A企業2018年4月相對較大的事故風險為危化品。
1)以事故隱患重復發生率為主要指標建立了企業事故風險評價模式,并以A企業為例,應用事故風險評價模式,對該企業2018年4月事故風險進行評價。結論如下:該企業2018年4月事故風險較大的部門為部門2和部門10,事故風險較大的事故隱患為危化品。
2)筆者對企業事故風險評價的結果給出數值,為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安全管理應加強的重點方向提供決策支持。
筆者在計算中以以事故隱患重復發生率為主要指標,未涉及嚴重性的計算,該模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1]鄭欣,許開立. 安全評價模式的建立[J]. 工業安全與環保,2007,08:59-61.
[2]郭亞軍. 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P33-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