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大連藝景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遼寧 莊河 116400
城市綠地系統主要是各種類型綠化用地形成的生態服務型整體,整體功能較為突出,可以形成“1+1>2”的生態改善效果,在衡量整體效果中,對城市經濟、生態以及社會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需要把各類元素融合在一起,發揮出合力的作用,進而強化城市規劃建設中的綠地功能。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城市規劃建設的綠地功能發揮與設計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城市綠地系統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綠地、居民小區綠地等內容,這是城市居民生活、休憩以及活動的主要載體,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對此,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要以綠地服務為核心,采用“點、線、面、環、楔”融合方法,將城市生態區、游憩區、景觀區等區域融為一體,形成有機整體,構建城市綠色網絡體系,根據綠地服務范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均勻分布綠地系統,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配合城市水系規劃,形成帶狀綠地,使得各個綠地綜合在一起,相互銜接,構建城市綠色網絡,發揮出綠色功能[1]。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綠地系統和綠地功能的設計,要從城市發展現狀和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城市各個綠地系統的分布情況,對綠地選擇、綠地面積、規劃指標以及布置方式進行綜合規劃,符合城市生態環境體系的特點和要求,并結合城市規劃要求,配以與之相符的綠地風格,提高綠地系統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針對綠地系統設計,要制定分期建設計劃,保證在城市發展中,可以始終維持綠地規模,保證各種類型綠地建設發展跟上城市發展腳步,結合城市綠色發展規律和建設特點,安排各個建設階段的規劃目標與重點項目,明確具體的建設項目、投資估算以及建設規模,進而提高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規范性和有序性。
在城市公園綠地設計中,要站在宏觀把握的角度上,分析城市公園的類型,明確各種類型公園綠地所造成的空間感受,以大視角分析公園綠地空間特征,把握公園綠地需要呈現的空間氛圍,合理選擇設計要素,為自然生態公園營造別樣風采。對此,設計人員要合理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深層次關系,考慮當地文化因素,對自然要素間的組織關系與結構特征進行提煉,形象概括,應用最為簡潔的表現方式,構建自然景物空間環境,發揮出綠地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微氣候,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例如,針對濱水游憩型公園而言,在綠地空間組織設計中,除了凸顯出濱水性生態特征,還要尊重城市文化內涵與人性化需求,考慮了水元素和綠地之間的關系,提高公園綠地系統設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2]。
在城市道路綠地設計中,考慮到道路和綠地雨水利用的差異性,制定排水分流控制、匯水徑流引導以及蓄水優化利用等設計策略,構建道路綠地雨水在排、蓄、用之間的聯系,以設計為載體,形成道路綠地和生態景觀之間的互動關系,促進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的提升。
在城市道路綠地設計的過程中,以生態洪水控制為核心,遵循綠地排水分流原則,通過道路路面和道路綠地排水之間的分流作用,加強道路雨洪控制能力。如圖1所示,考慮到道路和綠地基質的差別,相比于道路而言,綠地雨水水質會遠遠高于道路水質,這主要是綠地自身具備極強的雨水凈化能力,再加上生態技術支持下的綠地對周邊雨水徑流具有一定的接納能力,可以發揮出對雨洪的調蓄作用和凈化作用。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道路綠地系統設計的過程中,要在原頭上進行排水分流,分開道路路面徑流與道路綠地徑流,分開利用,為后續的雨水利用提供基礎水質條件。

圖1
在城市道路綠地設計中,結合城市發展情況和規劃布局,實行縱向分流控制策略,主要涉及排水口和排水通道,在排水口進行分流,借助排水口實際高差,設計道路和綠地之間排水口標高差,以達到引導分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城市已經廣泛應用這一分流控制策略,道路的綠地標高高于路面標高,但是由于缺少獨立排水口設計,尚未達到雨水分流的效果。對此,設計人員要對綠地排水口進行改造,合理建設排水口,進而實現道路和綠地雨水的分流。事實上,這種分流方式并非完全分離,而分流的目的是以道路和綠地徑流間的水質差距、水量條件差距,選擇適當的設計方法,保證道路綠地系統的高效運行,發揮出綠地功能。
在蓄水利用方面,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基于滲透的蓄水設計,借助道路綠地來實現雨水滲透,將雨水就地儲存和消化,讓雨水進入到綠地下方的地表結構中,重新進入到自然水循環系統,補充道路用地地下水源,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在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要分析降水量與降雨特征,以此明確土壤基質配置、材料選擇,選擇吸水性和耐水性好的植物,應用滲透技術和過濾技術,提高設計效果。第二,基于存儲的蓄水設計,除了滲透引導之外,要將道路綠地和道路景觀水體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一組合體的補給作用和綠化作用,節約城市水資源的消耗,選擇存貯模式和凈化技術,重建水循環系統,發揮出綠地功能,進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
綜上所述,在綠色建設理念下,為了促進城市的長久可持續發展,要重視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根據城市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緩解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做好協調工作,致力于城市綠地系統的設計規劃,發揮出綠地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微氣候,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 王祝根,李曉蕾,張青萍,等.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道路綠地設計策略[J].規劃師,2016,32(08):51-56.
[2] 劉家琳. 基于雨洪管理的節約型園林綠地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3] 康漢起. 城市濱河綠地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