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日本一直喜歡緊盯并研究中國。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日本熱衷于研究中國的“新型服務”,相關領域專家紛紛就中國的無現金支付、共享經濟、用大數據創造新商機等新動態發表見解,政府層面和經濟界人士也有意將其引入日本或在日本復制。不過,《環球時報》記者也觀察到,相比政界、商界比較積極的態度,日本學界以及民眾的態度顯得很謹慎。
日本經濟產業省今年4月表示:力爭讓日本無現金支付的比例在2025年提升至80%。經濟產業省雖然有此“雄心壯志”,但在實際實施上卻遇到很大阻力,主要是無法消除民眾對現金支付的喜愛和依賴。在日本人心中,使用現金支付才是王道。特別是現在年紀在6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絕對不接受無現金支付的主要人群,因為這一代人曾經歷過“信用卡透支地獄”和信用卡詐騙等。另外,很多生意人和消費者也不習慣移動支付,認為只有當面交付現金才最可靠,沒有后續的麻煩。
還有一個原因也讓無現金支付在日本難以推行。日本人對個人信息泄露十分恐慌,無現金支付確實可以收集消費者每個人的消費情況,這對于日本人來說就是“有一種被窺視的感覺”,同時日本人認為無現金支付可以幫一些組織“洗錢”,因此十分抵觸。日本經濟產業省為消除人們的顧慮,現在除推行無現金支付外,還要花費資金和精力推進無現金支付中的保證個人信息安全的技術開發。《環球時報》記者在超市遇到一位36歲的家庭主婦,她的話代表了現在很多日本民眾的想法:“當超市、雜貨店、停車場的人在收到你轉賬過去的錢時,能從他們的系統看到你的名字等信息,這令人感到十分不安,我并不想買個東西掃下二維碼就泄露自己的信息。這些人掌握我的信息后會不會被用于犯罪?這些問題不解決,無論如何都不想使用無現金支付?!?/p>
不僅無現金支付在日本民眾那里不太好推行,日本社會反對引入婚戀網站、共享單車、網約車的聲音也不小。一些日本專業人士在研究中國的這些“新型服務”后,一方面肯定這 些業務能帶給人們更多便利,但另一方面又以日本人“凡事追求完美”的思維,總是放大這些服務中的缺點。如婚戀網站因為無法核實會員的真實有效信息而讓很多年輕女性被騙財騙色、共享單車因為沒有解決停放問題,破壞了公共環境和公共秩序;網約車服務因無法驗證注冊司機的社會背景,讓乘客存在安全隱患等。他們認為,此類的新型服務有著自身無法解決的“Bug(漏洞)”存在,這些觀點也影響到普通民眾對無現金支付的接受程度,讓日本政府規劃的“無現金愿景”實施起來有點緩慢?!?/p>
環球時報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