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最近幾年,日本民間興起一股養蜂潮。無論是東京銀座大廈頂層,還是北海道高中,甚至日本機場,都能看到忙忙碌碌的蜜蜂和整齊排列的蜂箱。在中國,養蜂產業逐漸成為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日本對養蜂產業的研究和拓展值得中國借鑒。此外,中國還是日本重要的蜂蜜來源國,中國的“甜蜜蜜”事業在日本市場也有著很大的商機。
日本人很喜歡蜂蜜制品,每年能消費4萬噸左右。由于國內生態環境變化,日本每年蜂蜜產量只在2500噸左右。不過近年來,日本對于養蜂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社會上也出現很多“業余”養蜂家。比如日本東京,2006年開始發起“銀座養蜂計劃”,也就是在銀座的大廈頂層養殖蜜蜂。蜂箱從2006年的3個擴大到了2016年的25個,目前共有20多萬只蜜蜂,2017年蜂蜜收獲量還創下歷史新高。
銀座收集上來的蜂蜜被當地知名的甜品店、啤酒店、蠟燭店制作成銀座限定販賣的糕點、蜂蜜酵母啤酒、教會用的蠟燭等,真正做到地產地銷。為了讓蜜蜂在鋼鐵叢林里也有花蜜可采,銀座各商業大樓還一起行動起來,綠化屋頂,種植蜜蜂喜歡采蜜的植物。
“銀座養蜂計劃”吸引日本上百個地方跟進,養蜂潮也吹進校園。2010年,日本長野縣富士見高中成立養蜂社,開始養日本野蜂,觀察蜜蜂生態,學習人工分蜂,尋找蜜源植物等。這一活動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大家一起開辟花圃,種植蜜源植物。到了蜂蜜收獲的時節,學生們也會把蜂蜜分給當地民眾,推出“蜂蜜餐廳”等。
北海道的大通高中2012年也開始在校內養蜂。學校認為,養蜂也是環境教育,因此將養蜂相關的知識也導入教學課程中,蜜蜂就是現成的活教材。大通高中還在銀座擺攤販賣蜂蜜,讓大家品嘗刺槐、百花、椴樹3種蜂蜜。這也成為高中生不可多得的接觸社會的機會。養蜂也在日本機場得到充分利用。
2016年,全日空集團旗下的ANA綜合研究所和益田市的石見機場也合作展開全日本首例“機場養蜂計劃”。在機場空地放置20個蜂箱,充分活用機場空地,每年約可回收蜂蜜250 到300 公斤。2017 年,該機場空地上蜂箱增加到35個,產量也達到500公斤。
當然,日本養蜂事業不僅在場地上進行拓展,背后也有強大的科技支撐。日本養蜂業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保護供蜜蜂采集花蜜和花粉的蜜源植物。伴隨日本經濟的發展,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的開發導致蜜源植物越來越少,同時,各種農藥的使用也使得蜜源遭到污染。日本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日本眾議院議員、日本養蜂協會會長大島理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解決養蜂業所面臨的蜜源萎縮的問題,他正在政府和議員們的協助下, 修改《養蜂振興法》,旨在讓中央政府和各縣政府都能對養蜂業加大管理和扶植力度,保護蜜源,更好地應對農藥管理、養蜂環境衛生安全等問題。
除了法律上的保障,日本還在探索“綠色養蜂”。擁有105年歷史的日本著名蜂產品企業水谷養蜂園株式會社社長水谷友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能讓合作的養蜂人都更重視蜂蜜質量和蜜蜂的健康,不使用農藥和抗生素,他甚至跟養蜂人有一個“君子約定”,不管這一年蜂蜜質量如何,水谷養蜂園都會照單全收,統統購買。水谷友彥表示,“只有這樣,養蜂人才會放心地按照我們的指導,不使用任何藥品,進行綠色養蜂、綠色采蜜”。
在水谷友彥看來,中國養蜂業好像一個巨大的待開發的鉆石原礦。在中國,作為精準扶貧產業之一的養蜂業,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大,非常適合農村經濟發展。水谷友彥告訴記者,“我經常往來于日中之間。我有一個很驚訝的發現,中國消費者不信任本國產品。時常有客戶問我,能不能多帶些日本的蜂王漿到中國賣。我告訴客戶,這些蜂蜜就是從中國進口的。”數據顯示,在日本進口的外國蜂蜜中,中國產蜂蜜占75%。水谷友彥認為,中國自然資源豐富,在蜂蜜質量上,還存在提高的空間,養蜂業只要肯下力氣,就有著非常美好的前景。▲
環球時報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