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錦 徐禮誠
內容摘要:《霍亂之亂》采取第一人稱固定內聚焦敘事模式表現出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具有巨大的思考容量。小說的中心矛盾牽連著各種問題的沉浮,可信的敘述者塑造了偉大的靈魂,內聚焦敘事表現出了對人生道路的抉擇和崇高人性的審視,傳達了對堅守信念者的崇高敬意。
關鍵詞:第一人稱 固定內聚焦 陌生化
《霍亂之亂》是作家池莉1997年發表的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某地防疫站應對一次突發霍亂疫情的故事。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各具特色,作品兼具可讀性和思想性。而這種魅力的產生,與作家采取了第一人稱固定內聚焦敘事模式具有極大關聯。
在內聚焦敘事中,敘述者僅僅講述作品中某個人物所知道的情況,而無法敘述人物自己不知道的內容,其敘述嚴格地限制在人物所感受的范圍之內。這種敘事模式的全部內容都是以故事中某個人物的角度來觀察和敘述的,《霍亂之亂》的視角自始至終都來自“我”這個防疫站青年醫生,屬于第一人稱固定內聚焦敘事。
一.敘事中的曲折情節:中心矛盾牽連著各種問題的沉浮
小說的主要情節是防疫站消滅霍亂疫情,矛盾沖突的雙方是防疫醫護人員和烈性傳染致命病毒。但在“我”的固定內聚焦敘事中,推動著矛盾發展的連帶問題顯得更加有趣。在中心矛盾從發生發展到解決的敘事脈絡中,一個個小矛盾曲折擺動著整體情節,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讀完了全文。
1.站院矛盾。首先浮現的矛盾沖突是防疫站和掛靠醫院各處室之間的緊張關系,防疫站工作得不到醫院最起碼的支持。“我”和秦靜值班時要去醫院供應室換儲槽,但是洗衣房和供應室根本看不起防疫站,百般刁難。“我”對該事的敘述充滿了無奈和憤怒。視去供應室換儲槽碰上小謝為“不幸”,“非常倒霉的事情”。然而去供應室還是碰上了小謝,她“用她漂亮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看著我,傲慢地聳著肩膀”,拒絕換儲槽。我受了一肚子氣后回到防疫站,把空儲槽盒推給主任讓他處理。“涼涼的金屬儲槽盒在聞達的懷里仿佛變得滾燙,他的手哆嗦著,驚慌地四處尋找放下它的地方。”儲槽心結成了敘述者展現站院矛盾的最佳意象。霍亂突發,防疫站成了全院乃至全市上下的救星,趙武裝打電話要醫院食堂準備夜餐無果,聞達當即找到醫院院長親自下命令。防疫站的設備設施一夜間也都“舊貌換新顏”,“簡直比神話還不可想象”。后來要去封鎖疫點,儲槽不夠,“我”和秦靜“既客氣又優雅,裝出有幾分怕她的樣子”,找供應室的小謝拿來了五只大儲槽。即便最后消滅了疫情,敘述者也沒忘交代站院之間的財產歸屬糾紛,防疫站沒用完的儲槽也被醫院供應室要求還回,“一切都恢復了從前的平靜和單調”。
2.秦趙關系。疫情中心矛盾帶出的另一個較為完整的矛盾沖突是圍繞秦靜和趙武裝展開的。隨著疫情的發生、發展、消滅,秦趙關系也經歷了一次接近、親近、冷淡的過程。疫情發生那晚,趙武裝一開始是來向值夜班的秦靜獻殷勤的,而秦靜始終沒怎么搭理趙武裝。等到疫情警報召回防疫站所有人員連夜趕回站里時,秦趙距離逐漸接近,他們會在一起商量該準備哪些東西,就一些問題進行探討。這個階段,敘述者一直都是深度介入的,認為這是“特殊的時候可以催生愛情”。再后來,流行病室需要連夜出發追蹤病人和確定疫點,秦趙二人又在車上因為尋路找人發生爭執,反而拉近了距離。這時,敘述者坦白道:“大家都有一點頭腦發熱了。”
在疫點消殺排查病毒時,秦靜的專業性責任感和趙武裝對待疫情的隨意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秦靜關注的是疫情,而趙武裝在乎的是人情。秦靜腦子里盤算著該如何更高效地開展工作,排查病患,趙武裝卻因為聞達表揚了秦靜而到處找“我”道歉,連敘述者也忍不住表態:“趙武裝懂事也太懂過分了一些。我討厭這樣的男人。”性格和人生選擇的差異終于成為秦趙關系的鴻溝,兩人關系的最后結果便是不了了之。
敘述者沒有興趣注意卻有意注意的矛盾沖突還包括醫患間和官民間的緊張感,這些瞬時出現卻潛藏已久的社會矛盾沖突在“我”的短時間活躍參與下得以浮現,敘述者撥弄著這些問題起起伏伏,沉穩地控制著小說節奏,不斷推動著情節發展。
二.敘事中的正面人物:可信的敘述者塑造了偉大的靈魂
聚焦可用來表達感知或認識的立場,小說用內聚焦敘事表現出聞達、秦靜這對老少醫生愛崗敬業的美好品質,信息的傳遞從另一位青年醫生的視點進行,顯得十分可信。
1.聞達。聞達是防疫站流行病室主任,新中國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學專家,有著豐富的流行病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所有的流行病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然而,這樣一位杰出的防疫專家,工作條件卻如此惡劣,妻子埋怨他,領導漠視他,連作為下屬的“我”和秦靜也不無好笑地作弄他。看到聞達下班后仍在辦公室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敘述者暗自竊喜道:“聞達的推遲下班對我們是有利的。我時常利用他替我們坐科室,而我們去盡快地做完例行的工作。”這種作弄老好人的心理恰好是兩種對待防疫工作的不同態度:聞達當工作為事業,兩個小姑娘眼下還只當它是職業。
也正是聞達的糟糕處境,讓青年防疫工作者更加沒有事業熱情。敘述者“多么希望從前一個風度翩翩的青年現在是一個風度翩翩的老者,從而使我們感受到我們事業的興旺發達和我們生活的美好。現在這個樣子的聞達,應該說直接影響到了我們對未來對理想的信心和我們對現實的態度”,可信的敘述者表現為敘述者的信念、規范和隱含作者一致,這番可信敘述更加真實地反映了聞達正長期身處困境,也就更能反映出后來聞達功成名不就反而受指責時淡泊寧靜的可貴。
然而聞達畢竟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物,現實中也不會有那么完美無缺的人物。當“我”奉命趕到聞達家里匯報疫情時,聞達立即開始“用命令的口氣”跟妻子說話,到了防疫站后也敢對領導大呼小叫了。在敘述者眼中,這已經不是往日那個埋頭書桌鉆研病情的老學究了,他長期以來的研究心血終于有了施展的空間,在這場防疫攻堅戰中掌握了絕對權威,也一點沒有謙讓客氣的態度。等到去疫點進行封鎖時,聞達那種急躁專斷的性格缺點再次暴露出來,他既無法統籌各職能部門派出的人員,也無法平復疫點居民惶恐的內心。敘述者距離聞達不遠不近地觀察,為讀者呈現出一個雖然情商有限但事業熱情無窮的流行病防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