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翀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課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言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需要通過教學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整合學生的有效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感知語言 有效思維 口頭訓練 書面寫作
高中語文課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師孜孜不倦地追求。通過教學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整合學生的有效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階段性的持續過程。首先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以外,別無其他途徑。”審美既是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體悟,也是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和品味。只有充分地感受到了語言之美,才能真正地了解內容和情感。
語言之美,美在韻律,美在畫面。瑯瑯上口的語句、鏗鏘有力的節奏、悅耳和諧疾遲舒緩的韻律是可以通過反復的誦讀來體會的。
比如學習《再別康橋》,可以給學生播放名家朗誦錄音,讓學生跟著錄音反復讀;也可以由老師做示范朗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薄败浤嗌系那嘬?,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通過反復誦讀,給學生形成一個基本的文本腔調。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詩歌語言美在何處。從發音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押ang、ao、ong韻,ang、ao、ong嘴唇由大開逐漸合攏,音量由響亮逐漸減弱,大開的嘴唇和響亮的聲音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愉悅,逐漸減弱的音量伴隨著作者的離去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眷念。對比《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韻腳為i,嘴唇一直處于閉合狀態,音量缺少變化,凄婉之情油然而生。反復的誦讀是感知語言的第一步。
分析語言之美,品味語言帶來的畫面感是感知語言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比如康橋的“金柳”固然因著夕陽而泛金光,可這色澤又何嘗不是因為作者愛著它呢。還有那“艷影”既是柳枝輕拂,景色明艷;也是愛物再見,蕩漾心頭。這樣的康橋,只有美和可愛。當離別的笙簫響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薄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蔽覀冊诏B音詞“輕輕”“悄悄”里感受到了作者不愿打擾康橋寧靜之心意,也感受到他流露出的眷念不舍之情。
以反復朗讀為基礎的語言感知和品味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從有限的文字中挖掘無限的空間。比如:“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保ā豆识嫉那铩罚┲小扒濉薄办o”“悲涼”是學生可以細細體會的。可以是清透,可以是清凈,可以是清涼,可以是清潤,究竟怎樣的秋才是作者筆下的“清”呢,不琢磨文字是無法體會到的。還有“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樣的句子都是值得學生去細讀品味的。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恰在教學時的咬文嚼字上。現當代作品如此,古代作品更應如此。比如“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或是意脈隱于肌理之后,或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通過咬文嚼字,細琢詩詞的表述,進而結合兩者,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是詩詞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僅是展開畫卷的協助者,如果不能讓學生充分地咀嚼詩詞的語言,即使站在畫卷面前,也無法走進畫卷,觸摸畫境。意在言外,知言而會意,正是語言魅力之所在。
如果說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那么有效的思維方式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手段。
劉伯奎在《青年口才訓練系統》中說:“在口才訓練系統中,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環節:一為思維環節,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為心理素質環節,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們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顯現。”語言表達能力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維狀態有密切關系。
心理素質著重體現在口頭表達訓練??陬^表達和書面表達是密不可分的。面對聽眾的坦然從容的,組織語言的迅速有效是可以通過口頭表達訓練來提高的,這又為考場作文提供了相應的思考速度。比如課前演講,學生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后,結合板書、課件等形式,做五至十分鐘的演講。既能幫助學生建立表達的自信,也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類似的訓練還有辯論賽、話題研討等,語文老師可以借助這些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順暢了,書面表達會更為容易。
高中階段的書面表達主要體現在寫作。亞里士多德說:“語言是思維范疇諸經驗的表現?!闭Z言能力的發展和人類思維的發展是同步的。所以,寫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思維的有效。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對語言形成了初步認知,從認知到表達需要經歷思維的轉換過程。首先是思維廣度向思維深度的轉換。就同一個問題進行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思考,這是思維的廣度。而思維的深度主要表現在對事物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方面,要透過現象抓本質,從現狀把握發展過程,從具體領域進入抽象領域,從原因探索結果或是從結果追溯原因,最后做出嚴謹結論。思維的有效,是指學生既要有感性思維的延展也有理性思維的規整。感性的延展,重在聯想和想象。理性的規整則是有邏輯的分析能力。
其次是思維深度向思維精度的轉換。思維精度是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在語言表達中使用的每一個詞語,學生都應該準確的理解其意義、詞性、感情色彩和使用環境;思考問題應該做到全面、細致。學生寫作文時出現的思維混亂、表意不明、缺少主線等問題,口頭表達時出現的語無倫次、條理不清、牽強附會等錯誤,均是思維缺乏精度所致。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思維的廣度、深度、精度三個層面時,才能達到較好的思維狀態。
當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題干,更要能分析材料,準確理解任務。針對任務要求做更精確的思考分析。比如2015年全國乙卷作文:“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這個任務明確要求學生不僅要在三則材料中選出一個更具風采的人,闡釋清楚為什么選擇這個人;同時還要和另外兩個人進行比較,以突顯出選出的那個“更”具風采。
如果學生不具備有效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是很難得到實際提高的。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語言也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志無言不形,言不暢則意不達”教學語言不僅關系到教學內容的正確傳達,而且是學生語言表達的范本。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準確、生動、清楚、流暢,或舒緩徐曼若琴聲悠揚悅耳,或抑揚頓挫若行云流水氣勢磅礴;要有邏輯,能清晰的描述概念,組織課堂;要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心靈的共鳴;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復雜的概念簡單化。
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直接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語文教師是與學生共同建構知識的對話者和交往者,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是學生群體中“平等的首席”。無論是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都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積極主動的建構者、參與者,成為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最后才能成為成功的表達者。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徐喜紅.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J].基礎教育論壇,2017(11):52-54.
[1]劉征.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4(04):80-81.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