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長久以來,在初中學段的作文教學中,由于受到了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左右,教師在教授學生作文時,因擔心學生寫作水平,時常把審題立意、文章結構、寫作素材等直接教給學生,從而忽視了學生寫作時真情實感的抒發。教師往往花費了很大精力,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使得學生寫出的而本文乏味、生硬,大大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本文從問題成因及解決對策,兩個方面分析解決初中生寫作缺乏真情實感的問題。
關鍵詞:作文 真情實感 成因 對策
長期以來學生困于在作文中表達真親實感始終是困擾著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在初中學段這個問題更加直接的表現顯現出來。每學期屈指可數的作文課消耗了老師大量的精力,占用了學生不少的時間,反觀其結果卻是收效甚微。可是為何學生耗費了大量時間寫出的作文卻無法體現其真情實感呢?
一.初中生寫作缺乏真情實感的問題成因
(一)閱讀教學中對于情感升華的忽視
無論是從提倡三維目標的時代還是到今天的語文學科素養。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的升華始終大多還是停留在紙面上。課堂之上教師教學更加重視閱讀教學中的知識點的講解卻鮮有引導學生發掘文章情感,領悟文章情感的環節。這種現象在古詩文教學中更為突出。被選做課文的古詩文必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但在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大多放在課文翻譯和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語法的解析上。其實這種做法本身并沒有錯誤,但是的的確確的忽略了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思想的環節,從而使得學生習得的是滿紙的字卻不是通篇的情。在學生寫作普遍缺乏真情實感的今天,在讀閱讀教學當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與寫作有機的結合是否也是有其獨特的必要性?
(二)作文教學的模板化
作文模板對于寫作水平的提升有著其獨特的作用,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寫作可以得到中等分數。由此不少教師也就把作文教學變成了作文模板的普及課。作文課變成了模板普及課。作文模板化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保證學生的作文可以拿到至少中等的分值,然而在追求穩妥的同時也虐殺了學生的寫作個性和寫作熱情。教師對于學生作文是否優秀有統一的評判標準,而對學生的教育上更為強調價值判斷層面的統一,從而導致了對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扼殺,學生對于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早已在內心當中有了統一的評判標準,由此學生寫作的視角變得單一,思路也變得狹窄,極為容易產生人云亦云的現象發生,文章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見解,情感和態度更是少的可憐。從而致使學生在文章中無法體現自己的想法或使用自己理想的語言風格,轉而變成了對于作文模板的套用。這種做法也就間接的否認了語文的“人文性”的特點。“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同的作文題目不同的學生也必會有其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綜上所述,學生沒有寫作熱情且常常寫出毫無生氣的作文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重課堂,輕生活,課業繁重,無暇感悟生活
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外部世界與實際生活中吸取素材,轉而經過頭腦的再加工的創做過程。然而一旦離開了生活這個實實在在的素材根源,所寫出的作文便猶如是無根之樹、無源之流。教師通常是在課堂之上把作文應該如何寫作之方法告知學生,從而便讓學生進行仿寫之類的相關訓練,長此以往學生便習慣按照相應的套路去寫作文,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如未得到足夠的升華直至內化,那么此時學生寫作的情感便是課文作者的情感,考慮到中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里年齡,可能鮮有學生能夠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經驗能夠感同身受的體會到作者的那份真情實感。
其次,學生的“心”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是相分離開來的,不能與生活親密接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因當代中學生課業實在是過于繁重,每天要面對六、七節課,還要完成相應的作業與課后習題,很難擠出時間去感悟生活也很難有感悟生活的心情。由此使得學生閱歷不多,閱歷不多便會導致情感欠缺,情感是的欠缺便是使得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
二.初中生寫作缺乏真情實感的問題的解決對策
對于初中生寫作缺乏真情實感問題的決絕對策,筆者認為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綜合的改進“標本兼治”才是良方妙藥
(一)學生方面
1.在生活中積累情感
葉圣陶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1]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生動地闡明了生活與作文之間的聯系。我們要抓住從生活這個源頭,并從中吸收素材。所以,想讓學生在寫作時表達出真情實感,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感悟生活。應教會學生以獨特視角去觀察周圍事與物,由觀察觸動內心,由內心的感觸進而產生情感,再將這份情感在作文當中體現出來,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寫出的作文大多不會是無病呻吟無法感染他人的文章。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朱自清先生的《背景》無論是在哪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皆是經典篇目。其文章使用的是白描的寫作手法,以平淡的語言表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通篇沒有華麗的辭藻亦沒有磅礴的語句但是卻能完美的展現出如山般深沉的父愛,感人至深,使讀者心酸甚至落淚。不能不說真是情到深處才使得朱自清先生寫出如此傳世佳作。而這件事正是來源于生活中發生的小事的觀察與對情感的觸動。人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其實作文寫作當中也蘊含著這個道理。作文不是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只是這份感情還沒有觸動到內心深處。
所謂“真情”即是真正的感情,所謂“實感”便是實際的感受。只有當學生的認識高度達到與之相匹配的水平方可在文章之中表達出真情實感。生活當中每天都會遇見許多人或物亦或是發生一些事情。其中自然有大有小,甚至有些事物看似平淡無奇,如果不去用心感悟,也許在人漫長的人生中他們就是過客或是一個不起眼的鏡頭,從而導致寫作文時經常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做一個用心去感悟生活的人。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道:“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凡事從更多角度審視問題并多一些個人的思考,時常會有著意想不到的收獲。實踐證明,從生活之中選取寫作素材,可以讓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寫實感,讓學生產生對于寫作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熱愛寫作,而不是把寫作當做是一種折磨,也不會出現教師在臺上布置作文時臺下“哀嚎遍野”的情景發生。
2.增加課外閱讀
語文是一個積累的學科,語文成績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作文水平的提高亦是如此。增加課外閱讀量有助于從側面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做出了規定:學會定制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2]無論是文學名著亦或是報刊雜志,教師都應鼓勵學生每天拿出固定的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文學名著的經典已無需贅言,報刊雜志則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時事,關注現實,關注生命,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并激起學生內心當中的漣漪,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擴大閱讀量的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如此,當學生遇到作文題便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讓學生“望文生畏”,寫出的文章也不再是無病呻吟的不知所云。
(二)教師方面
1.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當有了素材和積淀了感情后,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引導學生寫把真情實感落到紙面上,哪怕文章中只有一個詞、一句話吸引了教師的注意,教師也應該予以挖掘并給出正面的評價。教師應該尊重、欣賞。關愛每一個學生,應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寫作本就一個內心世界與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處在相對自由的寫作環境之中有利于指導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肯定學生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真情實感,提倡有創新精神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熱愛寫作,并且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讓學生在符合“真、善、美”的前提下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2.教學中提倡“讀寫結合”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習國文,事項只有兩種,閱讀與寫作。[3]”可見閱讀與寫作本就是分不開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反之,寫作是閱讀的運用。但是,現實之中,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時常是被分割開的。課上依然是以閱讀教學為主,沒單元臨近結束是會有一節作文課,并給學生提供一次寫作機會。如此安排學生寫作訓練的機會每學期只有那么可憐的幾次而已,很難實質性的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更談不到對于學生作文中真情實感的的豐富了。筆者認為,讀寫結合的授課方式應該滲透到沒節課當中去,閱讀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就文章中的感人至深之處和引人入勝之句讓學生進行仿寫等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趁熱打鐵,加以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習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手法,更可以讓學生加深一步的領悟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從而可以是學生更好的把文章內化,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日常情感積累和寫作思維的訓練。
3.鼓勵教師“下水”
教師“下水”其實是很多教師抵觸的一種做法,因為教師常常為了保證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而刻意保持著自己的“神秘感”,因而不敢“下水”然而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做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進步。”[4]可見教師“下水”對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教師告訴學生作文不難時是否是真的認為不難?既然教師對于寫作都有抵觸情緒那就沒有資格要求學生認為寫作簡單。其實教師寫“下水文”是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每每認為自己的作文寫出之后必是值得他人學習借鑒的范文,但又時常擔心自己的寫作水平達不到范文的標準,因而不敢“下水”。其實這是因為是教師深陷作文模板的模式之中不能自拔,思想禁錮所致。模板可使作文中規中矩,但也讓學生的思維“畫地為牢”,限制了學生個性寫作,有真情實感寫作的熱情。再者,比起教師作品的所起到示范作用,學生在乎的是與教師碰撞出思維上的火花。情感思想層面的相互契合會大大的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進而激勵學生在作文中用于表達真情實感。同時,教師經常寫“下水文”也可以更好的把握作文中的難點,針對難點進行思考與研究,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寫作進有行針對性的指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當教師把枯燥的理論變成鮮活的事例的時候才是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的最好體現。
學生寫作缺乏真情實感,不僅僅影響學生的作文成績,更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提倡語文核心素養的今天對于學生寫作中傳達出真情實感層面的重視正是契合了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層面的要求。由此可見初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是一個值得關注,值得深思問題。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12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
[3]葉圣陶.《葉圣陶文集》第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1
[4]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141
(作者介紹:孫浩維,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教育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