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本解讀的最終目的是教師能夠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通過教學獲得文本解讀的知識、規律和方法,使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
關鍵詞:文本解讀 學習解讀 教是為了不教
一.教學文本有效解讀的闡釋
廣義的文本解讀是指包含一切文學作品的,通過自己的實際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文本理解的價值在于實現作者和讀者的交流。狹義的文本解讀專指教師在備課時對文本的解讀行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必須要考慮多種因素,是基于教學行為的,是為了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是將文本“深入淺出”,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為了服務于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文本解讀的功夫做的越深,教師才有教學的底氣,教學設計才巧妙精致,也能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文本有效解讀的性質、目的和方式
(一)教學文本解讀的性質
一般的文學文本的解讀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強調讀者在解讀過程中的審美性體驗,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而教學活動中的文學文本解讀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語言文字的恰當使用,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突出規范性和指導性。也就是說,文學文本解讀具有個人體驗性的審美活動,它的解讀本體性;教學解讀雖然也重視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性,但同時還強調大眾化的規范化的解讀行為,不能肆意而為之,不能天馬行空。
(二)教學文本解讀的目的
一般的文本解讀行為,其目的各不形同,有的讀者是為了消遣,打發閑暇時光,自我娛樂,例如讀報紙;有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例如閱讀詩歌、散文、小說。當然還有一些是為了學術的需要,例如專門研究現當代文學或者是古代文學的學們。那么,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為了掌握一種方法,例如學習記敘文要掌握記敘文的閱讀方法,從中學會某種表達方式,夾敘夾議等等;學習抒情散文,要品味作品中“我”的情感脈絡等等。目的具有規范性,是使學生結合文中的語境,理解字詞的意思,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恰當的使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獲得語文學習的能力,為將來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打下基礎。最終達到不依靠老師皆可以自己閱讀文本的能力。教學解讀的目的重點落在字、詞、句的品味和推敲,句子段落的大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文本的方式
一般的文學作品解讀,既可以是非正式的學習形式,例如三五成群在一起讀書,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對書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情感脈絡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的對錯答案。而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則是針對具體的問題師生雙發相互討論、進行有目的的研討,或是為了獲得某種寫作手法或是為了理清字詞句的含義,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最終達到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
三.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做好提前的預設,引導學生朝著教學目標規定的方向進行學習。
葉圣陶先生早在1977年就指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師“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達到不指點,不講說”。教師要達到“不教”的目的,就要在“教”上下工夫,首先自身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章學、文字學、語言學的知識,敘事學、文學方面的知識。以楊絳先生的《老王》為例,《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既然是一篇回憶性散文,那么作為現代散文或者是寫人的現代散文,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應該是什么呢?教師要有以一種學理性的審視,首先要把握現代散文的特點,概括地說現代散文的主要特點就是個性化的書寫作者的心靈和性靈,表達作者內心的個我;和小說相比,寫人的現代散文不能或者說主要不能關注作品中作者所寫的人物,而應該更多地關注藏在字里行間的那個“我”。但是《老王》的教學解讀中,老師很容易只關注“老王”的個人形象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即使有時候也關注“我”的感受,但是是作為解讀“老王”而關注的。我們說《老王》的教學重點不僅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要理解楊絳先生本人,同時我們對《老王》的解讀不能只關注他的不幸、他的善良,更要關注到他的需求,他對溫暖的親情的訴求,從對“家”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住那里很多年了”。其次,教學解讀是引導學生從“讀懂”到“學會讀懂”,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但是如果對《老王》的解讀僅僅停留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或者是文本的解讀上,那么遠沒有達到課程表標準規定的目標,遠沒有達到現代散文的學理性要求。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最終達到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李華平.癥候:破解文本的密碼[J].語文教學通訊,2015.
[3]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黃厚江.文本解讀的尊重和超越[J].語文教學通訊,2015.
(作者介紹:安丹琪,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