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德
摘 要:江西省上猶縣大石門摩崖石刻在江西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對該摩崖進行的研究還有待完善。因此,將以大石門摩崖石刻為例,從時間界定、書法風格兩方面入手,分析其藝術風格并探究其風格成因,得出民間書法受朝廷政治的影響較小而更加具有創新性的結論。
關鍵詞:大石門;摩崖;書法
一、《石門摩崖》簡介
20世紀80十年代,在江西省上猶縣雙溪鄉大石門溪邊發現了一塊石刻。今大石門與小石門古統稱為石門,距縣城約百里,石門水(在治北一百里源出百丈澗東流入童子江[1])穿石門而過,石刻位于村治所東一里石門水邊天然石壁上。按,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巖上所刻的文字,[2]故,稱其為《石門摩崖》(圖1)。
該摩崖為楷書,共計64字,石刻右上角漫漶嚴重,右下至左上有一明顯斷裂痕跡,究其原因,已無從考證。李坊洪通過整理其釋文和界定其書刻時間,于1984年將其首次發表在《江西歷史文物》期刊中。但是,其中存在幾個問題還有待商榷。李坊洪釋文為:
“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瀨淺淺/飛龍翩翩/壁立中柱/波濤洶洶/形約靈龜/義文是宗/顯千萬世/申錫無窮/蔚起大文/有虞歌風/猗歟勝地/于焉托蹤/建興二年虞書虍書。”[3]
據實地考察知,文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瀨淺淺(?)/飛龍翩翩/壁立中柱/波濤洶洶(?)/形約靈龜/義文是宗/顯千萬世/申錫無窮/蔚起人文/有虞歌風/猗歟勝地/于焉托蹤/建興二年虞去虍書。”
李坊洪釋讀為“蔚起大文”實為“蔚起人文”,“虞書虍書”實為“虞去虍書”。對于文中“飛龍翩翩”出現疊詞,其處理方法為,在第一個“翩”字下面書寫“向右下角傾斜的兩點”。按,李坊洪釋文“石瀨淺淺”“波濤洶洶”句,其它兩處疊詞則使用略似“又”字符號(圖2),與日文中現行的疊字字符“々”稍有相似,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未發現確切證據,因此,還有待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
該石刻行文末段為落款,年號“建興”字跡清晰,無疑。“興”字下面出現殘泐,從拓片來看可為“一”或“二”。但是,我國傳統紀年中,“某某一年”這種年號稱法并不存在,而是統稱為“某某元年”。因此,當為“建興二年”。
據統計,歷史上以“建興”為年號的統治者共有6位,分別為:蜀后主劉禪(223年)、吳會稽王孫亮(252年)、成漢太祖李雄(304年)、西晉愍帝司馬鄴(313年)、后燕世祖慕容垂(386年)、渤海國宣王大仁秀(819年)。上猶地處江西西南邊陲,不在蜀、成漢、后燕以及渤海國的統治范圍之內,因此,該摩崖所刻時間只能是253年或314年。
現存東吳較早的楷書以《朱然名刺》(圖3)為代表。[4]《朱然名刺》整體結字趨于扁,波磔痕跡顯然可見,這些都是未脫離隸書影響的痕跡。但是,對于同一時期的其他書刻來說,楷化程度已經頗高。如果上猶石門摩崖的書刻時間為253年的話,那么其整體應該還保留有較多隸書筆意。從拓片中看,其風格為成熟時期楷書風貌,隸書筆意殘存,楷書跡象顯著。因此,其書刻時間應當在此之后的314年。
二、《石門摩崖》的藝術風格
《石門摩崖》刻于西晉建興二年,此時正是楷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流傳到現在與其相近年代的書刻,較著名的有王廙的《祥除帖》和《昨表帖》。《祥除帖》和《昨表帖》代表了當時的正統楷書,精嚴端莊,法度逐漸嚴謹。《石門摩崖》與王廙等所代表的正統楷書相比,更加自然、爛漫。相反,筆畫和結字則和魏碑中的《張猛龍碑》《鄭道昭碑》神合;章法則和后來的行書手札相暗合。
(一)筆畫
《石門摩崖》的起筆、行進和收筆變化多端。隸書多以橫向取勢,發展到楷書階段變為以縱向取勢為主。《石門摩崖》中橫畫多以“藏鋒橫”為主,有圓筆如同篆書者,如“千”“萬”;有一邊斜切一邊圓潤者,如“柱”;有兩頭露鋒者,如“瀨”;有一頭尖細一頭厚重者,如“柱”;有方起方收者,如“文”;有上仰者,如“風”;有下覆者,如“千”。
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豎畫的增長,使得縱勢突出,與隸書的橫勢發生明顯變化。因此,豎畫在楷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石門摩崖》中豎畫有似懸針者,如“千”;有垂露者,如“中”;有上細下粗形同水滴狀者,如“申”;有短促戛然而止者,如“年”;有波曲無明顯提按者,如“世”。
楷書中的撇與隸書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楷書中的撇不再像隸書中的撇一樣,做明顯停頓,而是將這一動作含蓄化保存于筆畫之中。《石門摩崖》中的撇畫有圓起圓收者,如“人”和“于”;有圓起尖收者,如“沒”;有往右下斜切尖收呈三角形者,如“虍”;有尖起頓挫收者,如“虞”;有尖入急收類點者,如“去”。
捺與撇同為分割漢字中的斜線。《石門摩崖》中捺畫有線條的拐彎類似隸書摩崖者,如“人”;有如圓起行至末段逐漸頓按者,如“文”。一個字的開張程度與撇與捺兩個筆畫有很大的關系。《石門摩崖》中撇、捺的開張幅度很大,整體氣勢開闊。
楷書中的點多略顯沉悶。而《石門摩崖》中的點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有呈三角形如高山墜石者,如“宗”;有呈向心狀者,如“波”;有如激水波者,如“焉”等。富有變化的點的使用,讓相對沉悶的楷書顯得更加活潑。
(二)結字
《石門摩崖》為早期楷書作品,能別具一格,與其結字和章法的變化莫測是分不開的。
1.結字趨長。隸書整體趨于扁平,發展到楷書階段結體逐漸拉長,由原來的橫向貫氣變為縱向貫氣。《石門摩崖》中以長字為主,但是也存在極扁極長的元素。扁平者,如“有”“托”“年”;長條者,如“千”“萬”“世”“申”。這三種元素的存在是大多數楷書所無法比擬的。
2.重心偏中下,整體樸實無華。隸書重心多偏下,典型代表為《張遷碑》。《石門摩崖》雖為楷書,字形取縱勢,但是其重心卻并未有太大變化,古意十足,“濤”“窮”為代表。
3.中宮疏朗。魏碑為楷書中的精華,《張猛龍碑》為魏碑的代表,其結字中宮收緊,長槍大戟,故,不宜書大字。而《石門摩崖》恰好與其相反,中宮疏朗,整體平和靜雅,大小咸宜,當與《猛龍碑》相頡頏。
(三)章法
章法也可以稱為通篇布局。《石門摩崖》整體布局天真爛漫,與文人手札有一定的暗合之處。
1.有行無列
成熟時期的楷書,多采用有行有列的章法布局,缺乏生氣。從甲骨文開始,任何書體的早期,都是對上一種書體的借鑒和生發。同樣,《石門摩崖》采用的有行無列的章法布局,也是對篆隸摩崖的借鑒。這種借鑒使其妙趣橫生,克服了楷書氣息不暢的問題。
2.層次分明
成熟時期的楷書主要通過字內空間和筆畫的粗細對比來尋求其變化。《石門摩崖》前三行字的筆畫輕盈(其中“靈”字與《禮器碑》中“靈”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第四行開始逐漸發力,線條變得厚重,這就形成了前后的虛實對比。最后落款“興二年虞去虎書”七字間隙極小,起到行草書中字組的效果。并且,最后的“書”字采用草書的寫法,整體章法和用字自由爛漫,爽朗虛靜,一派生機。
三、《石門摩崖》的思考
張金梁教授提出了朝野書法的雙線索觀點,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書法呈現出兩條明顯的發展軌跡:一是以朝廷所提倡的書法審美及書體發展的;二是個性書家。”[5]江西直到唐宋才逐漸開化,且《石門摩崖》摩崖落款為“虞去虍書”,查閱相關資料并未發現相關記載,所以《石門摩崖》當為江西民間書法的代表。西晉尚未開設科舉選仕制度,但是士大夫總是以書法交流唱和(朝廷書法),通過交往形成影響,而此時江西深處內陸,書法受時風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才能出現與主流書風相左,風格獨特的《石門摩崖》。
《石門摩崖》內容為詩歌,自然生動,其作者應該是當時的文人。他將詩文刻于石壁中,借以流傳千古,從書法風格來看他關注的主要是詩文本身,而非書法。因此,這恰好保留了當時自由書寫的民間書法狀態,極為可貴。實地考察與人交流了解到,當時石門還存有數量相當的摩崖石刻,但是由于村民保護意識淺薄,已經大部分損毀,實為可惜,希望今后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與保護。
注釋:
[1][清]光緒.上猶縣志·卷二[M].葉茲瀾修,李臨馴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823:123.
[2]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6.
[3]李坊洪.上猶縣發現西晉摩崖題刻[J].江西歷史文物,1984,(02):39.
[4]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63.
[5]張金梁.張金梁書法文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4.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