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瓊
唐代是楷書最繁榮的時期,顏真卿是這時期承前啟后的大書法家,是新書體的創作者。顏真卿,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至北齊顏之推入周后,世居京兆萬年(陜西西安)。開元進士,曾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升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世稱顏魯公。顏真卿書法作品留世非常之多,我們所熟知的《雁塔提名》《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勤禮碑》等,每一個碑帖都是一種風格。書法不斷變化的軌跡告訴我們顏真卿的一生都在吸取營養,不斷突破創新,其中《勤禮碑》是顏真卿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因為在這個作品中顏體的風格已經完全成熟,筆力沉著,雍容端正,與以往作品不同,《勤禮碑》給人以莊重渾厚感。《勤禮碑》是顏真卿在71歲時紀念曾祖父而立墓碑,碑文的內容追述顏氏家族祖輩功德,敘述后世子孫在唐王朝的業績,碑文現藏陜西省博物館碑林,定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陳振濂先生說:“在隋唐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楷書定型化、規范化發展,經李邕的變異,至一代大師顏真卿出,真正的唐代楷書面目出現了。”[1]可見顏真卿的書法地位之高。
一、形勢論與空間意識
形與勢一直以來都是書法藝術最重要的問題。古代戰爭繁多,人們熟讀兵書,形與勢就來源于兵法。蔡邕《久勢》說:“夫書肇自然,自然既出,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形勢與陰陽理論將書法藝術中所有的表現形式都建立在一種對比關系的基礎上。書法藝術是通過書寫時的提按頓挫發生形變,通過輕重快慢體現勢,形與勢的變化都是在抒發書寫者的思想感情,引觀者共鳴,正如張懷瓘在《文字論》中所言:“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2]時隔千年,我們似乎還能看到顏真卿書寫《勤禮碑》時的性情。形與勢的組合構成了書法藝術的空間。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解釋“文字”時說:“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3]文字書法藝術賴以生存的基礎,每個文字又是由不同的點畫去組合而成的,不同的點畫組合成不同的形態,展現出不同的取勢,表達不同的趣味性。書法藝術中的形是通過點畫的粗細、方圓、筆鋒的中鋒和側鋒來表現,形態各異,與音樂藝術的音色相似。沃興華先生說:“點畫通過不同的造形,表現為流美與沉郁、發露與含蓄、渾厚與輕靈、陽剛與陰柔。”[4]《勤禮碑》中的點畫方圓兼用,方中帶圓,圓中略有篆意,橫細豎粗,變化莫測,對比強烈,這樣的點畫營造出來的空間體現出一種恢弘的氣勢、豪邁的風骨。顏真卿年青時向張旭學習草書,他真誠好學的態度,得到了張旭的認可傳授筆法予他,后來靈活地運用在他的書法創作中,如顏楷強調的是腕力作用,強調中鋒用筆,取篆隸之勢。
白砥先生說:“隸變以后,漢字的點畫形態在走向豐富多變的同時,其各自之間的上下左右順序的關系也已經存在。”[5]書法的點畫書寫運動的勢是存在的,主要出于視覺運動上的經驗接受。楷書屬于靜態字體,在點畫中筆勢的局限在起、行、收筆,有各種輕重的變化,就是變化不說很大,但是勢還是在字里行間的,每個點畫的書寫的取勢都十分重要,一個點畫的取勢要根據字形來取,一個字的取勢要根據所在篇章來取,這樣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才有形勢。在結體中,由于連續的書寫性,連帶關系的出現,使輕重快慢有了更具體的表現。
二、用筆與空間
(一)筆鋒的基本運動
楷書的用筆也是根據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的,魏晉時期的楷書主要特點是方筆,發展到唐朝的時候用筆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方筆到方圓結合。“關于筆法的論述有相當一部分談到速度問題,但是速度更多地取決于一個時代、一定作者審美的理想。”[6]筆法的基本運動分別是絞轉、提按、平動,這三種運動的組合構成了紛繁復雜的筆法。
《勤禮碑》用筆多用“懸針法”,字體方正,橫細豎粗,行筆頓挫有力。運筆方面是筆筆藏鋒逆入,筆筆中鋒。張旭自述其學書經歷中我們得知,“錐畫沙”是通過藏鋒的筆法來完成的,藏鋒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渾厚圓勁。左右重點豎畫寫得略帶圓弧形,而且右邊的豎畫總是重于左邊,這樣的目的是讓整個字的結構更加渾厚有力而富于內在力量(圖1、圖2)。蕭元曾說:“顏書則強調規范化,以橫輕豎重為基本特征,講究筆筆落到實處,‘細勁入骨如秋鷹。”[7]唐人寫書尚法,顏真卿作為“尚法”的代表和“法”的集大成者,偏偏是向“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縛拘限”“沒有確定形式”的張旭學習的筆法,他是把張旭的“不定式”筆法運用到楷書的創作中去,看似無法,實則蘊含古法,改變了唐初瘦勁的楷書書寫風格。
(二)篆隸入楷
歐陽中石先生說:“他的楷書取諸書風格中厚重寬博的一面,增益以篆隸的質樸恢弘,高華肅穆,宏偉莊嚴,其精神似與盛唐氣象相契。”[8]顏真卿出身名門,家族歷代皆有飽學之士,他傳世的作品多為楷書、行書,然而卻常常能看到篆隸的用筆在里面,這說明他對篆隸等書體也是頗有研究。勤禮碑中也有記載,他的曾祖顏勤禮工于篆籀;旭卿善草書;曜卿工詩善草隸;茂曾訥言敏行,頗工篆;允南善草隸。在這樣的一個善書的家族環境中他不可能不去關注其他書體。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他將篆書用筆引入楷法是必然的,取其內蘊去其外形,以厚重的點畫,對唐初瘦硬的楷書風格進行創新,改變了唐初瘦硬的書法風格。楷書能夠靈活運用篆隸的筆法,顏真卿能夠輕易駕馭篆隸的筆法,這也是顏體不同于其他書體的根源所在。
傅山曾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楷書不自篆隸八分來,即奴態不足矣。不知篆籀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9]書法的各個字體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一個字體能夠獨立而存在,都是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和發展的。顏魯公將篆書的筆意和篆書的部首挪用到他的楷書創作中去,用篆書的結字去打破法度森嚴的唐朝楷書,例如:圖3把“明”寫作“朙”,篆書的部首楷用,而且線條非常圓渾;圖4把“年”寫作“秊”.他將隸書的用筆和古拙的氣息也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例如:圖5“映”字橫的用筆就是運用了隸書橫畫有波傑體征;圖6“恭”字捺筆往里凹弧度較大這也用了隸書的筆意。書法必然是在繼承與變化中發展的,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并進,顏體的篆隸入楷就是繼承與創新的體現。
三、章法與空間
章法是一幅作品的整體布局設計,是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連貫呼應,用來平衡和協調整體,布局的好壞關系到這幅作品的成功與否。魏晉時期的二王書風在章法上強調的是虛實相生,‘計白當黑;但是顏真卿的《勤禮碑》里我們可以看到,圓渾、厚重的線條“布滿”了整個篇章,在章法上作出了創新。“顏書追求重量感的表現,結字、用筆、布白都力求飽滿,‘計黑當白。”[10]顏體的創新在初期也遭到質疑,因為要創新就要突破前人所定下來的一些規矩,這看似在破壞“古法”的行為,一時之間還有部分人不能接受這樣的創新,時間證明顏真卿這樣的創新是偉大的。顏體“新書風”的確立,標志著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
“章法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展示空間的局部,章法的形式要與展示空間的形式相一致。另一方面是作品中所有造形元素的組合,除了筆墨之外,還有余白,余白也有重要的表現性。”[11]《勤禮碑》里面雖然是布局比較滿,但是字內空間和字間空能卻夠很好地融合,字形的大小、點畫的長短、字與字的穿插都處理得十分恰當,這樣局部和局部的組合是書法構成的體現,讓看似沒有空間的篇章里有大空間,這也是這碑刻能夠被認可的原因之一;點畫是書法的基礎造形元素,通過這些元素組合成書法藝術,勤禮碑里面字的造形不穩,甚至是微度傾倒,依靠上下左右的字的傾側變化、字的大小和枯濕變化等相互呼應,將沒有連貫的字組合成一個整體。
四、影響
范文瀾先生曾說:“宋人之師真卿,如同初唐人之師王羲之。杜甫詩‘書貴瘦硬方通神,這是顏書行世之前的舊標準;蘇軾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這是顏書風行之后的新標準”[12]這是中唐之后出現的學顏現象,可見顏體的創新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影響也很大。“顏真卿的書法,尤其楷書穩實端莊,盡合字學,不獨可以陶冶性情,適合于官場文書的應用,而且便于提署書丹,書寫大字,所以,顏書以一出,學者不絕。”[13]距離他就近的是晚唐的柳公權,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有記載,再往后有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等都極力推崇顏字,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今天顏體更是作為中小學書法教學的重要教材,也是我們書法專業學習的學習資料。
中國書法經歷數千年的變化與發展,古人留下的經典需要我們去繼承與發揚。習主席提出我們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要做到這些就要把我們民族的瑰寶書法發揚與繼承,《勤禮碑》就是學習楷書的經典,書法愛好者或是對傳統文化感性趣者都常常用它作為臨習對象。以上是我淺薄理解,望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注釋:
[1]陳振濂.書法學(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290.
[2]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209.
[3]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3.
[4]沃興華.形勢衍書法創作論之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5]白砥.漢字空間與書法藝術[J].中國書法,2001, (09) :46-48.
[6]邱振中.筆法與章法[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3.
[7]蕭元.書法美學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199.
[8]歐陽中石.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
[9]傅山.霜紅龕集·卷三十八·雜記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694.
[10]蕭元.書法美學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200.
[11]沃興華.形勢衍書法創作論之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
[12]蕭元.書法美學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200.
[13]朱關田.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69.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