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翎日前在暨南大學就《勞燕》與師生們一起分享“從史料到小說”的創作故事,講述抗戰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為了創作《勞燕》,張翎在美國查閱大量史料,這樣才有了小說中鑿實的細節呈現。在她看來,史料考據與想象力,是創作小說必不可少的兩個基礎,兩者同樣重要,“史料是小說的龍骨,是讓我站在地上腳踏實地的東西。抓住時代洪流中的幾個碎片演繹成小說,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這幾個碎片必須是真實的,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契合,這樣我的作品才會有生存的根基?!背錾谡憬瓬刂莸膹堲嵋凭颖泵酪呀浐芏嗄?,“相對于本土作家而言,我已經不像他們那樣具有強悍的文化之根了。”張翎感慨道,根植于故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口深井,可以源源不斷地從里邊汲取創作營養。于她而言,童年和故鄉也是她所有靈感和文學修養的基礎,與中國相關的人和事始終會是她的寫作中心,“有時距離會產生一個理性的審美空間,和一個旁觀的視角,那我就盡可能地利用不同的視角,寫出一些角度不同的作品,努力發出自己個性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