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于浩亮
摘 要:對水彩畫語言的研究是提高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文章從教育教學理念、培養方案與課程內容設置、教學環節與方法設計、教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四個方面的優化入手,通過對水彩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為今后高校水彩畫教學實踐提供佐證和借鑒。
關鍵詞:水彩畫語言;教學;優化;創新
[課題項目:佳木斯大學2014-2015年度教學研究項目“繪畫專業水彩畫語言教學研究與實踐”(編號:JYWG2014-17)]
水彩畫作為繪畫語言的一個門類是由水彩畫媒材、技法及其所依賴的美學觀念三個方面組成,它存在的根基在于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意趣。[1]繪畫藝術中的水彩畫,由于應用的材料和技法等不同,擁有獨特的表現語言,是區別與其它畫種的重要標識之一。長期以來,傳統水彩畫教學一直都遵循著先臨摹、后寫生、再創作的教學進程。學生往往都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去總結和歸納水彩畫的繪畫規律,這樣在大學期間就很難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繪畫體系,就更難形成對水彩畫藝術語言的深刻認識以適應自己對水彩畫的理解和創新。學生在臨摹優秀水彩畫作品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對作品整體繪畫規律的學習和總結,只是盲目抄襲復制,更不用說是對繪畫語言的學習和總結。
優化教育教學理念,是合理運用水彩畫語言的的前提與保障。傳統水彩畫教學起初當作專業輔助課來看待的,如油畫專業的色彩基礎課等,直到進行水彩專業培養才有了重大改觀。多年來雖然在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中以及教師們在開課時始終強調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目標,但這一重要性通常都很難體現或貫徹落實,原因主要在于水彩畫語言的特殊性。在傳統水彩教學中常常以此將其作為色彩基礎和寫生造型訓練來傳授,這也讓水彩畫教學基本上只停留在材料、技法的層面上而成為一門純技術的課程,很難實現預定的培養目標。深化水彩畫的教學和研究,就要改變觀念提高對繪畫語言的認識,著重對水彩畫語言特性進行合理運用研究。使學生對水彩畫語言從了解到理解直至掌握,不僅能夠拓寬水彩畫語言的表達方式,而且能夠豐富個人的繪畫語匯。鼓勵學生運用個性化的觀察方法,達到觀念意識與運用繪畫語言能力的協調統一。從而縮短學生繪畫綜合能力形成的周期。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采取:首先,把傳統方法教授的作品與個性化觀察教學方法的作品進行相互比較尋找異同;其次,將正常思維與逆向思維交替并用;最后,需要作長期的跟蹤觀察與反饋。經過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發現,經過以上方法訓練的學生繪畫成熟度較高,作品中的繪畫語言性、觀念性較好。究其原因學生在此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了獨立思考、個性表達等藝術品質,也從中形成了綜合化的藝術素質,達到了繪畫專業水彩畫教學的終極目的。通過突出繪畫語言的作用與魅力,強調材料技法與表現的功能與優勢,使學生作品從形式到語言更加逼近藝術規律與藝術本質。
優化培養方案與課程內容設置,是拓展水彩畫語言表現空間的重要條件。目前學院教育偏重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和強調基本功的訓練。在總體課程設置中專業課與基礎課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現在大多數高校第一學年普遍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從大學二年開始研習專業。這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專業興趣、擴大選擇空間等有積極意義。但是課程內容設置不同,效果就千差萬別了。一般情況下大一多為素描、色彩等基礎課,除了少數學生主動選擇不同材料工具進行嘗試之外,絕大多數學生仍舊采用熟悉的如鉛筆、水粉等工具材料進行基礎訓練。這直接導致除了造型方面熟而生巧之外,由于較少接觸和了解不同的繪畫語言,對大二的專業選擇與培養造成影響。大學四年中,真正進行專業培養的時間是三年其中還要扣除專業實習、藝術考察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實際的課堂教學時間僅僅不足兩年半。眾所周知,水彩畫是一門易學難精的畫種,要想有質的提高需要量的積累,繪畫質量不僅是指畫面效果與數量的積累更是對水彩語言的深刻理解,沒有一定的時間保障與實踐積累無法提高水彩教學質量。在課時總量、課程設置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優化培養方案設置,拓展水彩畫語言空間,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大一基礎課教學中安排材料工具的轉換練習,對水彩語言的提前接觸與感受,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先采用淡彩的形式進行素描練習,再過渡到水彩造型訓練。使學生的作品獲得了多重性與豐富性,更利于作品意蘊的多層次感受與表達,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新效果。
優化教學環節與方法設計,是提升水彩畫語言表現力的有效手段。為了進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和使用水彩畫語言完成作品的能力,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借鑒和運用不同的繪畫語言來表達。比如在水彩訓練中使用同一個對象,嘗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完成,主要從不同的材料、技法、工具等方面進行練習,擺脫以往水彩教學單一表現的手法,以學生個人感受為主,進入一種類似創作的實驗狀態。從水彩畫語言研究入手,更容易借鑒其它畫種的語言形式,從而增強水彩畫語言表現力。因為水彩畫工具材料簡便、容易表現主題且具有多種風格,在表現上既可以像中國畫那樣寫意抒情,又可以體現出油畫、雕塑的堅實厚重或像版畫般的單純簡練。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接觸更多的繪畫語言信息。重點不在于效果而在于體會不同畫種語言所引發的審美感受以及提高在造型、筆墨、黑白灰等繪畫語言方面的經驗。以“水彩臨摹課”為例,從古至今臨摹前輩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是學習藝術的必然途徑之一,在中外美術史上有很多優秀畫家都是通過善于學習他人長處而走上成功之路的。過去教學過程是,由教師選定中外著名水彩畫家的作品作為摹本,先介紹畫家的藝術生平,再分析作品特點,最后確定摹寫方案。經過這樣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積累繪畫經驗,更為培養自身個性語言打下良好基礎。但長此以往此教學方法比較固定,內容較單一,學生比較被動,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容易形成了一種重復性的技能訓練。要想從被動摹寫向主動學習轉變,就要在課堂實踐環節中在教師指定和依照學生個人興趣自選摹本前提下,以尊重學生個人藝術感受為主,針對不同學生的繪畫特點和潛在能力,靈活、機動地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調整,建議學生打開思路,多做實驗。大家都知道水彩畫與油畫語言是不同的,運用水彩材料技法語言對油畫造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摹寫練習,通過不同畫種語言的比較更容易發現造型規律和拓展水彩畫語言的表現手段。在教學中還要經常向學生講解國內外的優秀繪畫作品,提煉作品中的藝術規律和繪畫語言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避免只看水彩畫作品所帶來的藝術語言的單一性。
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是保持水彩畫語言表現力的有效保障。在傳統繪畫評價體系中教師往往是按照傳統的審美觀念來評價學生作業的好壞。審美標準往往單一化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教學中評價標準的單一化往往會導致學生作品風格的單一化。因為很多學生創新或實驗性的作品得不到有效的肯定?,F代水彩畫工具材料不斷革新,題材內容更具包容性,繪畫觀念不斷變化,用傳統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多元性的藝術作品未免有失偏頗,也不利于水彩畫的發展。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不僅要以型準色滿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作品,更要把繪畫語言的創新和繪畫形式的多樣性等因素考慮其中,這樣就會激勵學生的創造性的潛能。因此教學評價中,要以寬容的心態去評價學生的作品,啟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這樣對于那些具有創新精神,但作品質量并不高的學生是不利的。他們的作業往往在繪畫語言方面有大膽的創新,但自己卻不知道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這時教師就要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加以積極的鼓勵,增加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評價體系上要多方面考慮,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積極的好的方面加以鼓勵放大,不然學生在繪畫語言上的創新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就會不知所措,甚至丟掉自己創新的繪畫語言而去跟隨其他同學的繪畫語言進行創作。所以在美術教育評價體系上要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評價體系,多方面審視學生作品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加以積極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形成一整套具有獨立個性化的繪畫語言體系。
在強調繪畫語言創新的同時,一定要遵循繪畫的基本規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遵循水彩畫繪畫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水彩畫藝術語言的創新,從而更好地進行水彩畫創作,進而不斷發現水彩繪畫語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才能創作出更加符合當代審美趣味的水彩畫作品。
參考文獻:
[1]蔣躍.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王曉曙.新概念水彩畫教學[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張軍,碩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水彩畫教學與實踐研究。